林權 趙榮禹
【摘要】全球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中國的互聯網也處于穩定、深入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也在不斷改變著,因為技術創新、產業融合、消費者需求的深入和偏好改變等要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互聯網同新興技術的緊密聯系,促進當代農業的蓬勃發展。本文主要闡述“互聯網+農業”內涵,分析“互聯網+農業”現狀,根據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農業”的成功案例得到的啟示,針對想法不夠積極、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信息不對稱、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提出號召農民積極響應發展電子商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對農村互聯網的建設改進,就此探索出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農業 創新
一、“互聯網+農業”涵義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它說明“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它要求我們迎合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發展大潮,將中國互聯網的規模優勢及其應用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以此敦促互聯網的發展重心從消費逐漸轉移到生產經營,加快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對各行各業的創新能力進行提高,給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優勢和新動力。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創新,它將生產方式和經營手段同傳播速度快,便利使用的互聯網結合起來,影響著農業的各個環節,從生產到銷售、從管理到售后服務等,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智慧農業、和高效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二、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互聯網+農業”于電商
“互聯網+農業”能拓寬電商的發展范圍。一張張流傳于網上的照片直觀地展現了各大電商在農村的布局:有“東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寶”,還有“老鄉見老鄉,購物去當當”,還有農村的淘寶電子商務服務站和農村網點Suning.com。各大電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在農業領域大展身手,都在努力做到“用電腦,網絡線,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二)“互聯網+農業”于農戶、消費者
“互聯網+農業”增進了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與了解。種子是否健康、澆水是否適量、光照是否充足、保存是否完好等,消費者和農民通過互聯網交流,農產品質量可靠,能夠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推廣,農戶省時又省力,用戶安心又放心,實現了農戶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三)“互聯網+農業”于農企
“互聯網+農業”對農企來說是重大發展機遇。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可以讓農企根據銷售量來組織生產,相當于對農業產業鏈所有要素進行結構調整,這讓“靠天吃飯”的農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產品銷售風險。互聯網的開放性、傳播快的特點,則將反作用于農業企業,使其更加注重品牌特色,深化農業在人們心目中的穩定形象。
三、“互聯網+農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農業”缺少頂層設計
“互聯網+農業”依附現代科技的進步實現了傳統農業的升級,是個嶄新的話題。既能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也能推動現代農業建設,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就無法避免“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的不協調局面,容易形成片面發展的情況,不利于整體推進“互聯網+農業”的平衡發展,也會影響“互聯網+農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
(二)“互聯網+”一時難以被廣泛使用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和創新,但是就現在來說,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基礎建設比較薄弱,中國農村依舊有5萬多個行政村還沒有通寬帶,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到30%,互聯網普及率僅有27.5%,也就是說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用上互聯網,將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依舊艱難。
(三)農業與互聯網的合作挑戰升級
農業是一個巨大的傳統產業,涉及各個方面,這導致農業問題千頭萬緒,盤根錯節。如何將“互聯網+”和農業現代化串起來,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等各環節相結合,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成功案例與啟示
(一)成功案例
案例1:當某些農村的特色農產品滯銷的同時,城里人卻吃不到放心的健康安全的食品。這個問題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下迎刃而解。據統計,截止到2013年,淘寶網店中,注冊地在農村的大概有163.26萬,而經營農產品的網店又超過26.06萬。阿里研究中心也曾給出一個數據是,目前在我國已有20個大型的“淘寶村”(網商數量占當地家庭戶的10%以上),網店總數超過1.5萬家,年銷售總額超過50億元,給超過6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意味著農產品實現了價值,農民實現了就業,消費者也獲得了放心的綠色食品。不僅改變了城市中的生產與消費狀況,更是實現了農村農產品的產銷對接。
案例2:大北農是一家典型的農業公司,主要經營豬飼料,也經營種子、植物保護產品、動物保健產品等。2013年該公司擁有超出150億元的營業收入。2009~2013營業收入復合年均增長率43%,員工總人數超過2.5萬人,近5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5%,凈利潤接近8億元,近5年凈利潤復合年均增長率29%。公司在2014年提出智慧大北農戰略,將商務活動與互聯網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從“豬管理”到“豬交易”再到“豬金融”,實現了免費+低價+線下服務一體化,更有手機平臺智農通,造就了“互聯網+農業”的科學實踐及顯著效果。
(二)成功案例啟示
雖然我國“互聯網+農業”的互聯網和農業兩個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缺,各方面技術不成熟,但是只要我們敢于發揮想象,勇于邁出前進的一小步,做好產品,深入市場,擴大運營規模,把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轉到現代農業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生產、品牌化營銷上來,我們就能做到“互聯網+農業”真正意義上的普及,享受其帶來的互惠共贏。
五、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建議對策
(一)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戰略計劃
明確發展方向、突破口和路線圖,能促進政策體系的發展。從戰略高度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形成推進的格局,做到統一謀劃、穩健實施,將“互聯網+農業”打造為一種穩定的新引擎,能夠切實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高效發展。
(二)逐步有序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逐步有序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農村“通”寬帶問題,加快推進移動通信網絡的完善,降低網絡流量資費標準,使農民愿意使用互聯網的同時用得起互聯網。開發各類農業有關信息信息的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三)積極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與發展
要想使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就要大力鼓勵和引導電商企業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開展交流合作,建立一個平臺,將農產品拿到網上交易。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首先就要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逐步發展為訂單農業、智慧農業、可溯源農業的新平臺,建立起新的產業化模式,推動形成全產業鏈。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幫組農民增收。加強農業電子商務的管理,建立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懲治虛假信息發布和違規交易行為,創造良好的網上交易環境。社會上可以成立農業電商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業標準達到行業自律的目的。
(四)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
智慧農業是利用傳感技術,用智能的管理和決策來監督農業生產對象和環境的狀態。也就是說將農業的生產環節、經營環節、管理環節和物流環節進行全面的互聯網化智能改造。
(五)大力開展農民信息化技能培訓
制定政策,鼓勵農民工青年和第二代農民工注重家庭經營,發展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為農民創造新職業。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教育,開設信息化教育課程,從小培養農村孩子的信息化技能。
(六)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農產品的質量不僅關系到人身健康,更關乎國家的農業發展和經濟進步。應著重建立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做到質量放心。消費者與農戶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工具對售后質量進行監督,例如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公眾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看到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環節中,生長情況,蟲害問題,采摘情況以及售后如何存放,食用甚至與什么食品不能同時食用等注意事項。以此達到“互聯網+農業”的真正目的,也正是“互聯網+農業”相較其它產業來說的創新之處。
六、結語
“互聯網+農業”是生產與創新的有效結合,是傳統與新科學的產物。雖然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可是“互聯網+農業”仍舊面臨著很多問題急需我們去解決,例如農民觀念比較落后、農村基礎設施總體薄弱、互農信息不夠對稱、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在“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大潮中,為開辟農業發展創新之路,我們能做的就是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明確發展方向;腳踏實地、逐漸地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也鞭策著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的蓬勃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對農民進行信息化技能培訓;建立且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參考文獻
[1]侯昭宇.“互聯網+農業”對現代農業的影響[J].中國果菜.2016(02).
[2]路輝,劉偉.“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
[3]杜美丹,吳瑛莉,毛田宇,劉承良,鈄一土.金華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狀況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6(08).
[4]馬小紅.“互聯網+”視域下農產品精準營銷策略探析[J].農業經濟.2016(08).
基金項目:2016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甲類項目:“互聯網+農業”開辟農業發展創新路,項目編號:201613218000015。
作者簡介:林權(1978-),男,遼寧大連人,大連財經學院副教授,應用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實踐;趙榮禹(1995-),女,河北唐山人,大連財經學院經濟學院2014級稅收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