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萱
摘 要: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深入研究也是對人類藝術研究的一部分。特別是從文化上深入研究中國古典藝術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非常必要。要從中國人的文化人格、天人合一宇宙觀、大一統的文化構造等方面開掘中國藝術的境界內涵。從文化上看,《易經》是中國藝術的源頭。中國古典藝術中的境界表現出中國人在“入世”與“出世”物欲與神游、個體與社會、家族與國家之間復雜交錯的現實性關系。
關鍵詞:傳統藝術 境界 文化 天人合一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213-02
1 文化源頭的儒、道精神
中國古典藝術包括詩歌、散文、琴棋書畫、戲曲、小說、雕刻、建筑等各式門類。流傳下來的藝術精品都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人們總說中國古典藝術給人的是審美世界的享受、心靈世界的撫慰。欣賞中國古典藝術會使人進入一個特殊美好的境界。這個境界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樣組成的?它的源泉在哪里?這個疑問的解釋都涉及到中華文化精神要義問題,只有在中華民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才會產生和發展出燦爛的中國古典藝術。
中國文化的源頭以《易經》為代表,這也是中國古典藝術的源泉。《易經》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以道家思想為旁支的綜合性文本。《易經》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定性,也確定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總體特質。儒家主張人要發奮以創造價值,用人文生命光華自然生命;道家主張人要超然物外以擺脫有限現世痛苦。儒家肯定人生,倡導人們的入世精神;道家倡導出世遁世,消除私欲。二者恰似陰陽兩極互動又合而為一,構成互補性的文化結構。成為七千年中華文化的支柱力量,也融鑄進中國古典藝術的境界。
儒道互補性文化結構塑造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人格,也就是強烈入世的功實追求與超然憤世的脫俗精神的渾然一體。儒家入世與道家脫俗二者的對立為世人共知,最妙的是將二者能夠在現世和當下生活融為一體,表現自然,這卻不是一般功夫。中國古人身上儒道二者矛盾對立的表現不是其人格分裂、神怪行奇、而且相安無事各得其所,這就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人格。這在中國古代官僚的中上層文化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在其他民族的官僚達人卻十分少見。所以人們才會看到中國古代的許多達官貴人在得勢時說道論德、飛黃騰達,而在閑居時卻傾心于賦詩唱詞,“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十分自然地統一于其現世生活。中國古典藝術在中國古代文化人的消極避世中成為普遍形式和最好形式,這時的中國古典藝術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具有兩個層面的價值:一方面作用是對于外在的社會形式的超脫,其價值是對現世的否認和批判;另一方面是對自我的超脫,其價值是肯定具有叛逆精神的自我,追求理想生活的自我。這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真正境界。我國著名美學家宗白華曾評論這種境界是:“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1]。
2 “天人合一”的觀念
與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人格相適應,“天人感應、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宇宙觀。中國傳統的文化結構使得中國人重人倫、重血緣、重君臣、重體驗。農業經濟靠天吃飯,所以中國人崇拜天,視天為神明:天不是冷冰冰的自然天象,也不是先存于人、外在于人、與人對立的純客觀自然事物。天是被賦予情感的生命本體,“為人者天也。人之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是人的祖先;“天,仁也”天是有大德的仁君;“不阿黨偏私,而美泛愛兼利”,天是公正善良的,而且愛人有惠于人。對于藝術而言,天還是有情感的,“人生有喜怒哀樂之容,春夏秋冬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中國古典藝術中,天與人是一回事、是一體,中國古典藝術中沒有脫離人的自然,也沒有離開自然的人。在藝術情境的世界中,天人相輔相成渾然一體。中國人的這種對天親和的人生態度一方面表明中國人積極人生觀對外在自然的征服,與其建立現實性關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人對自然的扳依情感:人要依天而生、順天而活、融天而歸。生于天意、長于天下、存于天道、亡于天逆,不做違背天意的事情。中國人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國古典藝術的世界呈現的是一種舒緩寧靜的表情,一類秩序井然、德行善為的生活,一個依戀過去的古典原則。與西方古典藝術相比,中國古典藝術表達的是明確的差異、美好的和諧和真實的感覺。沒有西方古典藝術那種因生活中的折磨所導致的精神對立,因毫無希望所導致的情感郁結。與中國古典藝術委婉曲折特性相反,西方古典藝術直接表現人、直接表現人對生活的感受。西方古典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差異表明二者不同的宇宙觀世界觀。
要真正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境界、就要深入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藝術都是特定文化的產物,都依賴于特定的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的創造物。按照大多數專家的觀點,文化或文明,在廣泛的意義上,是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存在中所積累的全部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民族成員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有效經驗和習慣的綜合體。每個人都生長在特定的文化中,文化是一張網,無時無刻不在關顧著我們。藝術生長在文化之中,中國古典藝術是在獨特的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長的。因此,中國古典藝術的最高程度是境界,但中國傳統藝術的符號意義都是文化。在中國古典藝術作品中,藝術、文化、社會人生、情感、理想總是交融在一起,無法拓清。只有從文化學的角度,從中國人的特有文化屬性及其博大內涵去理解才可能真正進入中國古典藝術的境界。
3 精神上的自信力
世所公認,中國古典藝術的境界代表著東方藝術的最高水準,表現著古代中國人高貴的精神。精巧的藝術表現能力,細微的藝術鑒賞力,是中國古代華夏文明和文化不可復制的摹本。其他國家的人民往往是通過欣賞中國古典藝術而接觸到華夏文化,不僅為中國古典藝術所取得的成就所震撼,也為其中所表現出的中華文明文化的通脫、達觀、智慧所折服。作為中國人,不僅應熟悉自己傳統優秀的藝術,而且要自覺成為這種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人。
要成為中國古典藝術境界的詮釋者和中華文化文明的傳播者,就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觀念。要文化自信,就要做到文化自覺;只有文化自覺了,文化自信才有底氣,才有定力。而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文化自曉”——對中華文化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高低。文化自曉既是一種文化學習力,一種文化理解力,也是對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評價和理性的整體的反思。既要古為今用,也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文化自覺。黨的十八大號召我們要文化自信,這是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面對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和“滲透”所引發的崇洋媚外之風和一些“精英”拒斥思想解放,抱殘守缺,試圖從古代故紙堆里
找尋一絲精神慰問所引發的“懷古、復辟”。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檢驗我們是否真的文化自信的時候。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卑,也不是文化自大。文化自卑會導致傳統優秀文化的喪失;文化自大會導致文化上的閉關鎖國和文化上的腐朽落后。我們要成為文化自信的體現者,文化自覺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10.
[2] 董晉騫.思的螺旋性[M].遼寧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