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錢鐘書先生曾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在美術欣賞課堂中,學生的視覺能被充分地調動,可是我們往往忽視了其他的感官的存在,即對教學中的通感認識不足。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各種審美感官的使用,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與轉化。
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逐年增加。對于學生而言,美術欣賞課起到了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和陶冶情趣的作用。如何開展好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發揮通感在教學中的作用?這就必須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以及接受能力來安排教學內容,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為此,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從看到說,調動欣賞的積極性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美術課中的圖像素材已變得越來越生動、有趣。課件、網絡的出現,使圖像變得更具象,并具有可操作性,而課堂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它集視聽、動靜于一體,更加適合于美術欣賞的教學。
一般來說,看圖說話這種方法用在低年級的欣賞課中,讓低年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畫面的景象,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有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老師再加以分析指導,效果就會更好。
看圖說話是否適應中、高年級的要求呢?在欣賞園林這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自己來欣賞水彩畫“園林”,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畫面內容轉述成語言。因為這幅畫沒有什么情節,學生在組織畫面的時候就感到無從下手。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更深入細致地觀察,去注意色彩變化、注意近景遠景的虛實關系。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對一些難點、要點做出提示。如受光背光中的色彩冷暖關系、景物的透視現象等。通過練習,學生不僅對畫面描繪的優美景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對他們今后風景臨摹或寫生起到了示范和啟發的作用。與此同時,平時比較難以講清楚的固有色、環境色概念,空間、體積概念,對照了具體的畫面,學生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從觀到析,化解欣賞的難點
不同畫種、不同風格、不同主題、不同表現方法……單靠空洞的講解是難以使學生接受的,只有通過具體畫面、直觀的分析與比較來幫助理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上“中國畫欣賞”這一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同樣表現花卉的水彩畫和國畫各一幅,讓學生進行比較,指出兩者的異同:都注重水的運用并具有輕松明快的感覺,但水彩畫著重光影明暗體積塑造,而國畫則側重造型和筆墨的韻味。然后我講解了中國畫的特點——從作畫工具到表現手法,使學生對中國畫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把工筆畫和寫意畫進行比較,兩種風格的畫面并列,使學生得出兩種作畫手法的區別:工筆畫典雅精致而寫意畫概括簡約。這就讓他們對畫種的不同作畫手法以及不同的畫面效果都有所了解。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比較,老師再加以指導總結,許多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在創作過程中,學生的作品往往過于單調、呆板。為此,我選出一些優秀作品,讓學生在選材上和作畫方法上進行分析比較。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學生總結出同樣一個主題可以畫出完全不同類型的畫來,他們由此獲得靈感,畫的畫各有特色。
三、從講到導,了解欣賞的背景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各方面的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需要老師在教學中加以指導、講授。
如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一課中,我就采取了以講解指導為主的教學方法。
課前,我了解到學生對古代雕塑藝術知識了解得不多,一下子讓學生體會其藝術手法和歷史價值是很困難的,于是,我就重點介紹雕塑的年代、建造原因、外貌特征、周圍環境等,使學生對之有個大概的了解。
在欣賞樂山大佛時,我講解了它建造的年代、地理位置以及驚人的高度等。通過形象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我還采取講故事的形式談到建造此佛的原因以及發生在樂山大佛的一些小故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他們的印象。
“颯露紫”是浮雕“昭陵六駿”之一,介紹時先從學生熟悉的李世民說起,再講到“昭陵六駿”,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到“颯露紫”,并以介紹畫面情節為主,最后說起它的藝術價值。
介紹龍門石窟和大足石窟時,我都是先談了它們的歷史背景,大的建造規模,然后穿插一些淺顯的小故事,使學生了解古人建造石窟的原因。另外,在欣賞“奉先寺大佛”時,通過各個角度的圖片展覽和課堂實地演示介紹了周圍的菩薩、弟子、天王、力士,使學生對這一組群像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在多次的教學嘗試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學生只有掌握正確的美術欣賞方法,才能領悟、體驗到美術作品的形式、內蘊之美。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循序漸進,靈活掌握,這樣才能真正使小學美術欣賞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戴伯樂.中國美術欣賞[M].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