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不能只注重對一本教科書的教學,不能封閉在一本教科書的范圍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因為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在此,本人淺談一下基于課內拓展課外閱讀的方法。
一、以單元拓展課外閱讀
人教版語文教科書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單元主題。圍繞著一個主題編排的幾篇文章可以作為學生閱讀的源頭,從而源源不斷地拓展學生課外閱讀的范圍。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材就是圍繞“戰爭與和平”為專題編排,選編了幾篇適合四年級學生特點的課文。我們可以以單元主題“戰爭與和平”為源頭進行拓展學習活動。拓展資料包括“閱讀鏈接”《兒童和平條約》。增加課外閱讀材料如:《今天是兒童節》《親愛的爸爸媽媽》《冀中的地道戰》等,讓學生交流閱讀收獲。
又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著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江山如畫”。教材中的三首古詩詞和包括同步閱讀在內的四篇文章,通過不同的角度向學生展現了祖國千山萬水的多姿多彩,如詩如畫。我們可以開展后續的交流拓展活動,進行“祖國知識知多少”的知識競賽。學生以單元主題為核心,通過多種渠道去搜集與“祖國江山”有關的內容,如:祖國版圖上的世界之最,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贊美祖國的詩歌、散文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就可以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二、以課文拓展課外閱讀
首先,從課題入手進行拓展閱讀。有的課題本身就富有閱讀潛力,在進行課內閱讀教學前,可以布置讓學生從題目入手預習或圍繞題目進行拓展閱讀,了解相關知識或寫作背景。如教學《貓》,先布置學生預習:通過上網、翻看課外書等途徑查閱關于貓的故事。這樣,課文還沒學習,學生對貓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學習課文時對文本有更細致深入的理解,也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
其次,從課文作者入手進行拓展閱讀。比如老舍先生,學生就是從課文《爬山虎的腳》開始認識他的,然后通過閱讀他的《貓》《母雞》《草原》等文章,漸漸喜歡上老舍先生的文章。又如沈石溪先生,他的《最后一頭戰象》讓學生認識了他,隨后再通過推薦課外閱讀他的其他作品:《第七條獵狗》《再被狐貍騙一次》《狼王夢》,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被提起,同時也能理解沈先生的習作風格,提高閱讀的品位。我們在課內閱讀教學中,適當地把作者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作者的作品有閱讀的興趣,對作者的作品產生閱讀的期待。
三、以原著拓展課外閱讀
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是從中長篇文學名著中節選出來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原著。如《草船借箭》節選自名著《三國演義》,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逼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心胸狹窄,曹操的多疑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可以趁熱打鐵,激勵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原著,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三國英雄。又如,《漁父的故事》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本書具有最吸引人的內容、最奇特的想象,以及最具異域風情的故事,同時它也是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推薦給學生閱讀,會讓學生獲益匪淺。
四、以補白拓展課外閱讀
課文受篇幅的限制,很難作詳盡描述,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利用這些“空白”,適時適度地填補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課文。如在教《小英雄雨來》時,由于學生對于雨來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抗日戰爭的了解不多,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小英雄雨來的故事》《二小放牛郎》《小兵張嘎》等,資料的補白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
同時,我們還可以運用練筆的方式對課文進行補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層閱讀。如教學《中彩那天》,可以運用練筆的方式對課文進行補白:假如你就是這位父親,你在擦掉這個“k”字時,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在課的結尾處,我們也可以安排一個拓展想象:假如有一天庫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會怎么想,怎么做?這樣的拓展練筆,從另一個側面襯托出父親的誠實,延伸了文本,從而植根于文本,拓展于生活,讓學生對閱讀有更深層的品位。
語文學科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應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以課堂教學為核心進行適當的課外拓展閱讀。基于課內教學進行課外拓展,不但能擴大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增加閱讀知識量,同時對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瞿衛華.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策略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4(5).
[2]潘蔚賢.小學高年級課外閱讀課堂指導策略初探[J].教育導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