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長期以來,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只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講解,卻忽略了語文原本應該具備的美感,只注重學生語文考試成績的提高,卻丟掉了語文本真的面目,使語文教學誤入歧途。如何扭轉這種局面?關注語文的本質,回歸語文本真色彩,才是最為關鍵的。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美感;聲音形態美;文字表現美;人性光環美;人文本質美
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很多教師忽略了語文本真的面目,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它在任何環節的設置及過渡語的體現上,或者文本解讀中,都應該呈現出強烈的美感來,而不是單純基礎知識的疊加和累計。
其實學生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根本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它一定是以優美的語言文字為分析要素,在字詞的碰撞中,閃耀文學的色彩,表現出各種方面的美感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堂應該呈現出聲音的韻律美
讀書是快速把書上的語言文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轉化為聲音形式的表現活動,它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是一種美的感受和體驗。在語文課堂上,窗明幾凈,一群活潑可愛的孩童,在教室里大聲讀出自己喜愛的文字,那是一幅多美的畫卷?那瑯瑯的書聲,不就像一首優美的音樂嗎?在讀書時,學生從用眼睛仔細看,到大腦認真思考,到嘴巴抑揚頓挫地發出聲音,然后耳朵接收到讀書的信息,再收回到大腦司令部引發思考,這樣一種復雜的加工過程,是其他閱讀形式如默讀等所不具備的。
而有的語文課堂,讀書聲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卻是學生伏案答題,認真研讀各類語文習題,研究答題技巧的身影,即使需要讀書才能回答的問題,他們也用默讀代替,整個語文課堂,成了一潭死水,死氣沉沉,毫無朝氣和生機,學生對語文逐漸生出厭倦之心,語文的美感從何體現呢?
所以真正的語文課堂,就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就應該是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
二、語文課堂應該呈現出文字的形態美
自古以來,文學作為反映現實生活、凸顯作者心靈思想的文字形式,所呈現出來的文字之美是令人欣賞和喜愛的,在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詩文里,有落魄的哀嘆,有愛情的絕唱,有悲天憫人的圣人,也有字字珠璣的玄學思想,每一篇每一部,都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這些精妙絕倫的文字,讀之令人動容。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應該著力帶領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領悟作者內心深刻的思想,真正去賞析文學之美。
而在有的課堂,語文教師卻讓選字音、辨字形、劃分段落結構、歸納主題思想,把一篇篇美文肢解得零碎不堪,這一切多么令人遺憾啊!
三、語文課堂應該呈現出光輝的人性美
蘇教版所節選的文章,大都通過故事或情節來表現人性中的真善美,以此彰顯出人性中最為光輝耀眼的特性,并號召大家從心底里來欣賞這種美,學習這種美。
語文學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文學作品來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在蘇教版節選的一篇篇美文中,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篇章中,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是從冰冷的答題應試技巧出發,而應該通過語言文字去探求人性中最為溫暖的品質。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花瓣飄香》中兒女對父母那拳拳的愛意,四年級《普羅米修斯盜火》中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為了勞苦大眾而甘愿終身受苦的大無畏精神,直至五年級中《大江保衛戰》一文中所表現的人民子弟兵和人民手牽手、心連心那種魚水深情,我們都可以通過認真地研讀文本去領略和掌握。
四、語文課堂應該呈現出人文的本質美
人文是什么?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人文美感?其實人文是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指人所應該具備的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指引著我們該如何生活和如何為人處世,它規范著我們處處的言行舉止,它集中體現在重視人、關心人、愛護人等,人文思想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其參與社會建設的強大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從小立志,長大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可是在很多語文課堂中,很少有語文教師會抽出時間來讓學生去體會文章的內涵,也不會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來讓學生自己切身感悟,得出結論,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等,即使在有人聽課的課堂上,語文教師為了教學環節的完整或為了體現設計亮點,當出現這一環節時,也是寥寥數語帶過,分配給人文思想感悟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可能很多語文教師認為這是在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殊不知這才是語文課堂應該呈現出來的樣子。
語文是美的,這一點每一位語文教師都不可否認,是時候回歸語文的美感了。在課堂上,通過朗朗的讀書聲,體現語文聲音的音韻美;通過巧妙的語言分析,體現語文文字的形式美;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體現語文文本光輝的人性美;通過對文中現象的分析,體現人文的本質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語文真正的美!
參考文獻:
李竹林.語文課程如何彰顯人性之美[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