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禎
摘 要:聽障幼兒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形成諸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闡述了如何幫助聽障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其獨立性,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盡快適應校園集體生活。
關鍵詞:聽障幼兒;行為習慣;獨
雖然已經放開了“二胎”政策,但仍有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集萬般寵愛于一身,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聽障幼兒的家長更是如此,生了一個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家長覺得對不起孩子,給孩子過多的愛,包辦一切。但是,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一切替代孩子,為孩子做好一切,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睈鬯徒虝毩?。蒙臺梭利認為所謂獨立就是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獨自做一件事。蒙臺梭利要求成人不能給予兒童多于絕對必要的幫助,而是應該幫助兒童向獨立之路邁進。
一、聽障幼兒行為習慣現狀
1.不良飲食習慣
很多聽障幼兒不會自己吃飯、挑食、吃飯慢。班里有個學生表現得特別明顯,不會自己吃飯,都是家長追著喂飯。挑食,只吃魚和米飯、零食,其他的蔬菜和肉都不吃,把菜放在米飯上,拿到他面前,就用雙手捂著嘴巴,拒不進食,只吃白米飯。
2.生活自理能力差
聽障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剛入學的孩子已經4歲了,小便的時候不會去廁所,常常尿褲子,午睡起來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坐在床上等著大人幫忙穿。
3.對外界環境不適應
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聽力障礙的時候,不愿意讓外人知道,很少把孩子帶到外面,長期把孩子關在家里,聽障幼兒就表現為怕生、孤僻,很難適應新環境。還有的表現為早上上學時經常遲到,不愿意來上學。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由于聽障幼兒有聽力障礙,家長不愿意讓外人知道,所以總是把幼兒關在家里,平時不帶他出門,即使家里有客人來了,也會把幼兒藏在房間里,導致幼兒的性格十分內向,并且很怕生,總是躲在大人的后面。當幼兒想要什么東西,家長也都是順著他。至于穿衣服、襪子、鞋子,都是家長代勞。在家里,聽障幼兒就像是一個小皇帝。甚至很多家長都覺得虧欠了孩子,所以對孩子更加寵愛。
2.個人因素
由于聽障幼兒喪失了聽力,不會說話,在與普通小朋友溝通交往時存在障礙,會受到普通小朋友的嘲笑和歧視,聽障幼兒就會產生自卑感。平時在家里,家長包辦一切,讓聽障幼兒沒有機會去鍛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他便習以為常了,養成了懶惰的習慣。
3.學校因素
剛入學的聽障幼兒,有的是聽不到聲音,沒有適合的聽力補償或重建的設備,有的是聽到了聲音,但聽不懂,例如剛開始戴上助聽器或剛植入人工耳蝸的幼兒,往往聽不懂語言。這樣產生各種溝通問題,導致幼兒融入不了集體,就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想上學。
三、需要開展的工作
1.教師工作
為有不良行為習慣的聽障幼兒制訂適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為保證教育的恰當性,需要為每位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制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的IEP。美國把特殊教育定義為“特別設計的教學”。恰當的教育就是能夠滿足特殊兒童個別需求的教育,就是必須有IEP教育。包括生活自理、社會交往、聽覺訓練、語言訓練、認知訓練等方面,并且包括學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以一名叫軒軒的4歲聽障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計劃為例,其目標(學期目標)是:讓軒軒學會自己拿勺子吃飯,并吃一些花菜、青菜、雞蛋等。教會軒軒自己去廁所解決大小便,并且大小便時,能自己穿脫褲子。教會軒軒穿上開衫的襯衫、毛衣、外套,并學會自己扣扣子,拉拉鏈。午睡時能自己穿脫鞋子、襪子。
同時,還要注意培養他的自信心。賽賓斯認為:“人最大的罪惡莫過于對另一個人生命的殺害和對別人信心的毀滅。”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聽障學生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選擇適宜于學生,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戰勝自卑感,消除心理障礙的教學內容,并給聽障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
2.幼兒工作
每天午睡都要自己脫掉鞋子,當其他孩子都脫掉鞋子準備午睡的時候,有的幼兒還坐在床邊,等著教師給他脫鞋子。剛開始,教師可以教這些幼兒脫鞋子,但要逐步過渡到不給予幫助,讓幼兒自己脫鞋子,讓其模仿其他會脫鞋子小朋友脫鞋子的動作,逐漸讓其認識到這件事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讓同伴去影響他,不僅包括脫鞋子,還包括脫外套、穿外套。在集體課上,可以告訴幼兒,有的小朋友穿脫鞋子、穿脫衣服還存在困難,我們大家要一起幫助他們,在班級里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利用環境來影響他們。
3.家長工作
建議家長參加團體心理咨詢服務,如定期或分類組織心理沙龍、心理健康講座和團隊心理輔導等,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舒緩特殊兒童家長長期超負荷的精神壓力,幫助特殊兒童家長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巧妙應對心理壓力,建立良好心態,積極樂觀地對待孩子的康復和生活。聽障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是家長,康復效果的決定者也是家長。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是教師單方面可以完成的,即需要在園里教師的培養和指導,幼兒的多次參與練習,有需要家庭中進行有意識的培養,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一致的教育氛圍。教師要幫助家長逐步形成正確的教育觀,讓家長配合教師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可以利用周一到周五家長來接孩子的時間,和家長交流今天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回家后要求家長配合,讓幼兒自己脫鞋子,給幼兒更多鍛煉的機會。
四、問題解決途徑
1.及時與家長溝通,形成家校合力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聽障幼兒的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不要過度地溺愛孩子,這不是一種愛,是一種害。當發現家里的孩子有聽力障礙,不要礙于面子,把孩子封閉在家里。要正視孩子聽力障礙的問題,視力不好的孩子戴眼鏡,聽力不好的孩子戴耳蝸,家長要形成良好的心態。家里的人接納了聽力障礙的孩子,社會也會慢慢接納這些戴耳蝸的孩子。多帶孩子接觸社會,促進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健全的人格。家長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家庭教育深深影響著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在實踐中形成。
2.抓住閃光點,巧妙建立自信心
聽障幼兒由于聽覺存在缺陷,自卑心理嚴重。針對這一情況,要發現聽障幼兒的優點,利用優點建立自信。有的幼兒喜歡畫畫,想象力很豐富,在美術活動中,多給幼兒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小朋友們欣賞作品,把幼兒的畫掛在教室里,獎勵幼兒貼紙,逐漸建立起幼兒的自信心。
3.實行小班教學,個別化教育思想指導
實行小班教學,班級有七名學生,教師能充分關注每一個孩子,充分了解每個孩子,及時發現問題。運用個別化教育的思想,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科學高效地開展教育。教師應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既制訂出學期目標,又制訂出短期目標。在個別化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培養聽障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會事半功倍。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聽障幼兒慢慢改變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孤僻膽小,行為怪異。幼兒變得喜歡來學校,在學校里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慢慢變得開朗起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慢慢地適應了學校里的集體生活,不能自己吃飯、挑食的問題也有了改善。幼兒自己學會了穿脫衣服、鞋子,甚至主動幫教師搬椅子。適應了學校的集體生活后,康復訓練變得輕松起來,每天回到家都能配合家長完成家庭康復的作業。經過兩年左右的康復訓練,他們能像普通孩子一樣講故事,和別人對話,幼兒回歸到了普通的幼兒園,適應了普通幼兒園里的集體生活。
參考文獻:
[1]霍力巖.試論蒙臺梭利的兒童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0(6).
[2]于素紅.美國個別化教育計劃的立法演變與發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