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不斷引向深入,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面貌也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美好姿態。從較長時間理論與實踐探索過程中,我們深深地認識到,農村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已經取得喜人的成績,但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尤其是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伴隨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而長期位于工作的中心位置。同時,各種信息渠道的拓展也或多或少作用于小學生的心靈深處并表現在日常行為方面。還有人口的不斷流動、學前教育的差異、個體性格的有別、各種新情況新問題的產生等等,諸多因素決定了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是長期而艱巨的學校工作任務,也是學校和每一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師;學生
長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培養師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為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適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保證,為學生全面主動發展及其終生發展奠定基礎,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質量的前提,是立校之本,是創辦特色學校有效而必經的途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同時意義深遠。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實踐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其普通原則,又要依據其特殊性因地制宜,特別是農村小學一定要因校制宜。
一、為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保證
一般來說,農村小學教師年齡差異大,老化程度高,人員較為缺少,忙于教學容易忽略其他;經費短缺,往往“正事兒”顧不上,沒法傾向科研;信息較為閉塞。針對上述特點,必須將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日常工作之中,校長為第一負責人,責成專人負責科研工作。做到“五落實”,即組織落實、人員落實、責任落實、獎懲落實、制度落實。達到“五有”,即有計劃、有活動、有檢查、有總結、有成果。落實經費保障措施,學期初就定數砍塊兒,保證有足夠的經費“請進來,走出去”。實現教育科研與其他工作的協調互動,發揮教育科研組織的作用,一切從實踐出發又回到實踐中去,使實踐和理論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二、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
應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是,由于農村的特定村情、民情、校情,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就理所應當把教師和家長擴大進來。也只有如此,其教育過程才會順理成章,其教育效果才會在情理之中,否則就很可能紙上談兵或者事倍功半。
1.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選對象。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教育和教學的雙重任務,教師自己心理健康與否,決定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教師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用正確的理論去教育學生,加強道德修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必須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使學生全面、主動、健康地發展。教師應當具有較高的心理成熟度,較高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具有活潑,樂觀,開朗,熱情的個性;意志堅強等等。而上述素質的基礎、前提和核心便是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了使廣大教師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校首先應當促進教師心理素質的鞏固和提高。其基本途徑主要有:一是學習教育法規和教育理論。如《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及現代教育理論。二是規范教育教學行為。要依據教育法規和本校實際情況,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全過程都有章可循,都能對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示范引導作用。三是典型引路,榜樣示范。學習外校典型,樹立本校學習榜樣,使全體教師和學生有方向感。四是切實加強考核工作。把心理健康內容納入對教師的考核工作之中,與聘任、評優、晉級、工資等掛鉤,讓廣大教師在公平、公開的競爭事實前心悅誠服,進而煥發更大的工作積極性。
2.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的有力配合,否則就是孤軍奮戰而勝少敗多。農村家庭教育有兩種傾向比較普遍,一種是望子成龍的傾向,持這種心理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單純地用分數衡量學生、教師、學校的好壞。對學校缺乏全面了解,導致對學校的教育支持不夠,造成許多孩子心理存在問題。還有一種傾向就是,一旦孩子在學習方面出現困難便放任自流,而不采取積極的矯正措施。上面兩種心理傾向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會使學校教育難上加難。因此,學校有責任把對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扎實抓好,使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會貫通,使教師和家長齊心合力,使教育目標圓滿完成。
3.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家庭教育環境、學校環境乃至健康向上的社會教育環境等都是為培養學生服務的,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服務于學生這個中心而展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