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敏
摘 要:“德”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新課改背景下,任課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優化教學效果。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促進小學生對生活中知識的捕捉,并幫助其對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其輕而易舉地獲取一定的知識技能。對小學品德與社會化教學優勢如何充分發揮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全面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勢
如今,一些小學生都會參與斗毆事件,這不得不引起小學學校和社會的關注,究竟是在哪一環節出現了紕漏和差錯,導致校園惡性事件愈演愈烈?毫無疑問,教師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工作準備不夠充分是原因之一,由此也給教學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品德教育的實施已刻不容緩。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過程是滲透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優勢的發揮,任課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來促進教學效果。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勢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強的階段,也正是這一原因,小學生在課堂上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認真聽課,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德行。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絕大多數任課教師仍沿用機械化的教學模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也不利于學生品德的提升。那么,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為了使學生對課堂知識學以致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教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實施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是極為必要的。
二、如何深化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優勢
1.不斷挖掘生活教學資源
小學生的知識文化汲取途徑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課堂學習和課余學習,課余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生活中對知識的汲取,這個途徑可以是生活中的互聯網、家庭文化氛圍又或是書刊雜志等。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注重對小學生從多途徑汲取相關知識進行指導,此過程就是小學生發現生活、感悟生活、認知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的過程。
例如,在進行《環境保護》的教學中,筆者先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通過布置調查作業,引導學生關注周邊環境污染的情況。在授課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課上交流調查結果,學生的答案無疑是多樣化的,然后再引導小學生說出心中的感受,這時候學生便會想要迫切地改善環境。為此,筆者組織了一場“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活動,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引導學生一起想可行性方案,從而為社會環境的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量。這樣一來,授課就能夠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需要注意的是,任課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以便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觀察以及分析,繼而對自我的日常生活行為作出反思,從而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加生活化,并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使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得到全面的發揮。
2.重視教學生活案例的導入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為了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優勢,任課教師要重視教學生活案例的導入,將課堂內的學習向課外、社會延伸,這樣教學內容就能夠與生活整合。例如,在進行《“法”在我身邊》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先明確了教學目標:目標一,由課堂學習對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指導,幫助小學生了解遵紀守法的必要性;目標二,引導小學生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幫助其了解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從而養成遵紀守法的優良習慣。首先,筆者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我們之所以能夠安定地生活,是因為法律在保障我們,法律一直都在我們身邊。”緊接著,筆者出示了生活中的案例:由于家庭重男輕女,在家庭貧困的情況下,媽媽為了保障弟弟的物質生活,令小玲輟學,請同學們辨析一下這種行為。這時,學生就能夠通過生活中的案例,明白法律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保障,從而樹立懂法、守法意識。這樣一來,在生活化案例的導入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教學源于生活,幫助其對知識的汲取與感悟,課堂教學質量也得到了質的飛越,有助于生活化教學優勢的發揮。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生活化教學存在著諸多教學優勢,任課教師需要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開放式教學模式,使小學生獲得一個良好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學習體驗,并促進小學生形成穩固的道德信念與理念,從而更好地規范自我的行為,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燕.讓品德教育浸潤生活的芳香:例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4(3).
[2]沈莉華.架起課堂與生活的橋梁: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小學),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