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霞
摘 要:語文教學需要學生積累,而且是理想的積累。小學生如何獲得理想的積累,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又怎樣去積累,是人們都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關鍵詞:課外閱讀;兒童積累;促進策略
在大語文環境建設中,人人都在思考學生的課外閱讀,都在思考著學生課外閱讀的踐行,且相當多的人感到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不是很高,學生積累的也不怎么豐富。自從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所倡導的主題性大單元“教育促進兒童道德成長”的命題見諸報端后,筆者也產生了主題閱讀促進兒童積累的相關
思考。
一、促進兒童積累課外閱讀可賴于文本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不僅僅是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也是對中、低年級學生的要求。小學生要進行比較廣泛的閱讀,就是低年級學生也是一樣,目的是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讓低年級學生去讀些什么?從相關意義上講,應當與教材所入選的內容相當。縱觀蘇教版小學低年級教材,都以兒歌、寓言、童話居多,這比較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從相關意義上說,讓低年級學生進行相關的閱讀積累,不可超越這樣的范圍。應當說,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也提出了比較明確且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譬如,低年級學生學習了比較淺顯的寓言和童話之后,再給他們提供難易適當的童話,讓他們去閱讀,不僅僅能夠吊起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胃口,還可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學生進行閱讀的能力,獲取比較理想的促進效果。學生們去閱讀《豆瓣的旅行》《小蝌蚪找媽媽》等童話作品,是那樣的充滿著洋洋喜氣。如學生閱讀著《豆瓣的旅行》至少也從豆瓣的旅行中獲取到咀嚼食物的意識,雖然不能說出某些食物營養方面的道理,但有一點是完全可以堅信的,學生能比較膚淺地知道,進食需要細嚼慢咽。
二、促進兒童積累之課外閱讀可賴于語言
低年級學生所接觸到的語言都是比較淺顯易懂的,低年級學生所讀的語言文字也多是喜聞樂見的。孩子們的喜聞樂見最為主要的體現,兒歌的朗朗上口,敘事性文本也多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去行文,去安排故事情節。尤以相關的動物、植物等非人物或非生命的東西進行著活潑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雖然低年級學生對擬人化的童話在體裁作用上還不是很理解,但對它們仍然十分青睞。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低年級學生的主題性閱讀,我們既不能去好高騖遠,也不要去拔苗助長。在相關低年級學生的主題性閱讀中,人們過多思考學生精神意義上的成長,多在相關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上做文章。這樣的思考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是有失偏頗的。筆者以為,低年級學生的主題性閱讀,還應當以朗朗上口的語言為重。在平時,人們都看到相關的古詩,雖然僅是相關田園景色的描寫,但那些則是讓低年級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精品力作。低年級學生就似和尚念經,但只要不斷地去念,也是極具其意義的。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告訴人們:學生閱讀豐富了,一些語言,孩子們就算還不懂任何意義也能不自覺地利用起來,就像孩子們看相關的外國影視片那樣,一些外國人就這樣在相互之間的交往比較有趣地進行對話。
三、促進兒童積累之課外閱讀可賴于主題
也許人們會這樣去思考,談起讀物之主題,不就是人們為人為事的精神和品質?離開了這樣的底線,何談其主題?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夠準確的。因為小學低年級學生還只是天真無邪、幼稚無知的孩子,對其提出相關的人格和精神還為時過早。如同相關德育教育專家不提倡對小學生進行見義勇為的教育一樣。所以,人們需要選擇相關的充滿正能量的主題,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去閱讀但不一定就需要選擇那些革命英雄主義主題的作品。所以,在讓低年級學生進行相關的主題閱讀中,筆者力求做到選擇合理的主題作品。如古詩多選那樣描寫山水景物的古詩,多選那些田園風光的古詩,多選那些孩童玩樂嬉戲的古詩。在古詩詞中,有不少古詩詞,圍繞一個物象,就有好多的詩篇。如圍繞田園風光就有不少的古人進行詩詞描寫;圍繞田園風光,一位作家就寫出好多詩章。這些古詩雖然不及那些革命英雄主義題材的古詩,但可以增進低年級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對世外美麗風光的無限熱愛,其實也是在奠定孩子未來熱愛美好自然的基礎。又如選取比較短小精悍的童話古詩,童話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并非就是如何的深刻,但也是相當豐富的。
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積累,從低年級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師需要思考的比較廣泛。我們不能因孩子還小,就等閑視之,甚至是某些意義上的漠不關心。
參考文獻:
[1]王世英.談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3).
[2]王肖丹,蔡小磊.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5).
[3]李文輝,姜珍婷.如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