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榮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教師的角色已經逐漸得到轉換。在數學學科中,教師已適時地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著、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課堂教學方法的主角。
一、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
要知道: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重要活動經驗。
二、小組合作交流的概念
1.內涵的理解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是基本特征。小組作為一個組織單位,在課堂上,通過小組組長組織的活動實現組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前提條件是在自主探索基礎上,針對小組探討的問題,展開合作交流,進行小組學習。
2.外延的理解
小組合作交流有以下幾個基本要求:其一,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活動,其成員可以相對固定,也可以不固定。但相對固定更好一些。其原因是:合作交流相對配合默契。其二,互動合作交流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要求小組成員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其三,小組合作是一種目標方向的教學活動,這就必須要求每個成員都有責任心,共同探討,解決給定的問題,最終完成小組合作的預定目標。
三、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教育過程是:誘導→探
索→交流→反饋
1.誘導階段:激情切入是前提;
2.探索階段:發現問題是基礎;
3.交流階段:解決問題是核心;
4.反饋階段:統一認識是宗旨。
四、小組合作交流的前提條件
分組: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按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及學習成績合理搭配。4~5人為一組,設組長一名,做到優勢與劣勢的整合。
一般來說,采用異質合作,是因為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有的目標需要全員掌握,有的則針對高層次學生的進一步提高,有的是需要照顧較低層次的學生。因此,異質合作小組的組成,可以在一些問題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教師引導與合作交流在教學中的大膽嘗試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課中,需要重點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本人依據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精心設計了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與程序。同時利用智能一體機,形象、生動地實施這一節教學。其教學設計實施過程的片段如下:
(一)教師引導,激情切入本節課題
“同學們好!本節老師帶你們去數學王國遨游,你們愿意嗎?”“愿意”,學生異口同聲。于是,我打開一體機,屏幕上出現熊大熊二合攏抱著一棵大樹樹干的畫面。它們爭吵著,發愁不知道怎么測量樹干有多粗。于是教師因勢利導引出圓周長的概念。
(二)教師引導,寓于合作交流教學中
1.探討測量圓周長的方法
教師首先給每個學習小組發放適量的圓紙硬片,并啟發學生用自己帶有刻度的直尺測量圓片的周長。按照探索與交流階段的要求進行活動。其活動方法是:在直尺上滾動圓片一周測周長,用線繞圓片一周測周長。
2.探究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
(1)讓學生動手操作得出結論。
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再次發放直徑分別是1分米、0.8分米、0.6分米的圓片,讓學生采用圓片滾動一周的方法,測量每個圓片的周長,每組得出的結論都是: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直徑越大,圓的周長越長。
(2)引導學生觀察智能一體機,再演示上述過程來加以驗證。確認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
3.探究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
(1)嘗試猜想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我們知道:正方形周長與它的邊長有固定的倍數關系。即,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這也可以聯想一下,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著固定的倍數關系。如果這種關系得到證實,就可以用直徑計算出圓的周長。
(2)學生分組實驗操作,分別測量出3個大小不同圓片的周長和直徑,并填表匯報。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上表,然后回答數據中商的值是多少,說明了什么。
(商是一個固定的數,說明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智能一體機,驗證以上結論。
①通過觀察指定的三個圓,用直徑與圓的周長比較,進行驗證。
②讓學生確定任意一個圓,用直徑與圓的周長比較,進行驗證。
(5)介紹圓周率
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用π表示。計算時通常取3.14。
(6)小結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通過史料的介紹和同學們的反復驗證,誰能說說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什么是固定的?
4.得出圓周長與計算公式:c=πd或者c=2πr
教師引導與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切合課堂教學實際,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這種教學模式不但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是有廣闊的前景。
?誗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