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艷
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師整個教學任務中的中心環節,是數學學習過程最核心的工作。數學教學工作者應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改變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從而達到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規律
數學知識間具有較嚴密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從簡單到復雜,簡單的、概念性的知識都是為后面的知識鋪路、奠基,也對前面的基礎給予加深和發展。因此,教學時應大膽運用嘗試教學法來鞏固和發展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教師要肯下功夫,深鉆教材,引導學生抓住知識間的聯系,尋找并掌握知識間的規律,從而得到新的結論。這樣得到的結論學生易理解,并能牢固掌握。學生學得輕松,學起來自然興趣高漲。
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所以可以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中,學以致用,深感數學知識的生活實用性、可操作性,讓學生自己體會到一種收獲感和優越感。這樣就會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學習起來更加有趣,學生更有活力。比如在學習比例應用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何才能知道樹、路燈、學校旗桿的高度”這些問題,這樣的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很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沖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
三、做好課前預習,創設懸念、疑問、情境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教師應向學生說明預習的重要性并提前向學生布置知識預習的要求,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出疑問。提前預習,做好最初的參與者。“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通過自己的預習后,能夠提出問題來,興趣建立的第一步就成功了。課前預習中要主動動腦筋去思考,提出自己不會用舊知識來解決的新問題,而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我們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大腦的潛能,激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四、課堂引路,確定目標,通過成功的喜悅激活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煉的認知過程,是教師根據所處學段的教學目標,通過有效手法,把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檢驗所取得的真知,融會貫通到學生頭腦中成為精神財富和智慧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討論和比較等實踐活動都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且主要的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取知識。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階段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學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答案,自己總結概括出定義、規律、法則等,他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
五、準確設問,多法施教,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是現代教學論的基本觀點之一。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求教師通過鉆研教材,能在課堂上提出準確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發現的知識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要學、會學、樂學。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
六、巧設習題,鞏固升華,體驗參與的快樂
新課改中要求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精講多練。這就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之上,認真備課,挖透教材;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也要下足工夫,讓學生能夠“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到的知識,教師應及時地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與指導,讓學生體會到親自參與所帶來的快樂。
七、直觀教具和實際操作對學生興趣的影響
直觀的教具是以學生直接感知的具體形式為依據,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詞句為依據。正確合理地使用直觀教具,在數學教學中有著許多積極作用。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如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些與簡單幾何有關的圖形或幾何體,這更能加深學生對幾何體的印象。
八、課后釋疑,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釋疑是教學的重要策略,它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根據教材的編寫目的,利用教材知識自身的結構,適當地在課后對學生進行激疑、釋疑,從而引發學生自我探索的欲望。另外,由于受到人的遺傳因素、生理條件和所處環境以及接受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知識的能力和發展狀況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實行分類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耐心教育,細心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習仍富余精力的學生,要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提供條件,讓他們脫穎而出。在學習的內容上進行適當的補充,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金林.淺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1).
[2]王慶玉.淺談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教育革新,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