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釗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意義,提出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標準包括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一體化成效標準,建設的主體包括高職院校、政府、合作辦學單位,建設的方式包括立交橋方式、“三合三共”、教學工廠。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專業群 實訓基地 一體化建設 標準 主體 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C-0180-03
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探索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要明確建設的意義、確定建設的標準、界定好建設主體,還要采取適當的方式。
一、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意義
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內容,是實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舉措。
實訓基地的建設對專業群縱向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實訓基地建設是加強專業理論知識教育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主自立和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實訓基地的實踐活動,可以及時督促學生修正所學之不足,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對專業群建設的意義總體上說主要體現為促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促進教師技能水平提升、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能力、促進合作單位的發展,最關鍵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標準
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標準是系列標準。
(一)人才培養標準。人才培養標準最終體現為畢業生的質量,所以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需要遵循培養高質量畢業生的標準,換言之,高質量畢業生的標準就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標準。
人才培養標準可以分解為三大子標準,即素質能力標準、職業資格標準和就業指標標準。
1.素質能力標準。素質能力標準主要考察的指標包括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否具有適應就業和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以及是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2.職業資格標準。職業教育具有多證性的特點,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是職業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除學歷證書之外,學生獲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情況即為職業資格標準考察的指標。
3.就業指標標準。就業指標標準集中體現為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二)專業課程標準。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基礎是專業建設,而專業建設的核心則是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考量專業建設的標準,首先要看的是專業課程標準。
1.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對準職業人與課程相關的基本素養方面的要求,必須反映課程對準職業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價值要求。在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課程目標可以概括為: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技能的職業素質為主,兼顧養成可持續發展、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
2.課程內容。課程內容集中體現為符合職業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經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或行業、企業認證的教學標準、教材、課件、實訓方案與指導、評價考核體系等為一體的課程教學包。
3.教材編寫。教材編寫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必須吸納企事業單位專家和行業專家參與職業教育教材編寫。
4.課程實施。課程實施主要指如何教學,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實施主要的著眼點應是實踐與實訓安排和實施。
(三)實訓基地建設標準。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實訓基地,其建設均要堅持一定的標準。
實訓基地要符合專業總體要求,符合課程設置和實踐實訓要求。不可選置落后或將要淘汰的設備或設施,也不必過分追求設備的高、精、尖。適用性有個度的把握問題,此為適用性標準。實訓的內容設置、實訓方法、實訓場所安排、實訓設備設施購置等都要具有先進性和前瞻性,此為先進性標準。實訓基地既能滿足當下學生專業實踐實訓的需求,也能及時增補或更新設備和設施,此為可拓展性標準。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堅持仿真或全真之標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達到全真的實訓效果,此為仿真與全真標準。實訓基地不僅為本專業學生服務,也要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實訓;不僅可以為本校的學生提供實踐實訓,也要盡可能為企事業單位員工提供實踐和實訓,此為共享標準。
(四)一體化成效標準。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具有明確的成效要求,在建設成效上要達到一定的標準。
1.全方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一體化建設既要達到學生學習和鞏固理論知識的要求,也要達到運用知識指導實踐、體驗工作過程、提高實踐技能的目的。要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能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拓寬學生的就業視野,拓展學生的就業面。
2.推動教學改革。一體化建設在單純教學層面上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教學改革。通過一體化建設既要充實學生必要的理論知識儲備,更要實現通過實踐實訓強化職業技能的目標。一體化建設要成為檢驗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求、是否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試金石。
3.促進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在促進教學改革縱深發展的同時,還必須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職業教育注重“雙師型”師資,一體化建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更高,通過一體化建設,高職院校原本注重理論教學的教師可以有機會深入企事業單位補修實踐技能,企事業單位的實訓人員也能有便捷的途徑到合作的高職院校提升理論水平。
4.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從職業教育的目的、合作單位的要求以及眾多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視野看,能否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也是評判一體化成效的重要標準。
三、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主體
高職院校本位模式下是無法真正全面開展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工作的。基于高職院校資源、師資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完全依靠院校內部實訓基地無法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也無法較好地保障教學質量,因此,大力拓展校外實訓基地成為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必然途徑。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主體不可能是高職院校單一主體,而應當是多元主體,包括政府和合作辦學的企事業單位,甚至包括其他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
(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當然主體,也是核心主體,離開高職院校就無從探討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問題。高職院校是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擔綱者,是一體化建設的發起者,在所有主體中,高職院校是最積極和主動的,其活動滲透進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全過程,這點是其他任何主體無法比擬的。
(二)政府。政府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其與職業院校的關系上,一是政府和公辦職業院校的關系,二是政府與民辦職業院校的關系。政府是公辦職業院校的舉辦者,同時也是投資者,還通過政策與法規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公辦職業院校有絕對的權威性、主導性的影響。對于民辦職業院校而言,政府雖不投資,但仍可以通過法規與政策的作用,主導民辦院校的發展。因此,不論是公辦職業院校還是民辦職業院校,政府的主導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三)合作辦學單位。合作單位包括四種類型,即合作辦學的單位、合作育人的單位、合作就業的單位和合作發展的單位。在所有的合作辦學單位中,與高職院校存在深度合作關系、建立實訓基地的單位參加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深度和廣度最大,對專群業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成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四、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方式
(一)立交橋方式。立交橋方式主要是技術層面的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方式。具體包括:專業課程與企事業生產經營業務融通的立交橋、師生學校身份與企事業單位身份轉換的立交橋兩種情形。
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理論色彩較濃,企事業單位的具體生產經營業務是配合課堂教學的教學項目。生產經營業務作為教學項目,無縫統合了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架構的搭建,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是對知識的檢驗與運用的最佳途徑。企事業單位的職業崗位說明就是職業要求與規范。專業課程與企事業生產經營業務通過不拘一格的方式,實現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多途徑融通,搭建起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立交橋。
教師與學生在學校是專業教與學的主體,在校內實訓環境中分屬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由教師或企事業單位的實訓人員以職業經理人的身份進行指導,也可以分屬不同的工作室。在企事業單位中教師與學生則分屬不同的生產經營團隊,直接參與實務運營,在頂剛實習實訓的情形下,師生的身份轉換為企事業單位員工或準員工的身份。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就是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構建教師既是教學人員又是企事業單位運營的管理者、學生既是在校生又是企業的學徒或員工的靈活身份轉換機制,通過這種多途徑的立交橋方式,實現專業群與實訓基地的一體化建設。
(二)“三合三共”。“三合三共”主要是宏觀層面的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方式。
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依托的是校企合作,進行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必須堅持“三合三共”。
“三合”是指高職院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三共”則是指在工學交替的運行基礎上與企業共建、共管、共評。“三合三共”既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一種模式,也是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必然方式。“三合三共”的一體化方式與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標準對應,也與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主體要求對應。
“三合三共”充分調動了高職院校和合作單位的積極性,更好地配置了合作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各方的需求與責任。“三合三共”在將來的職業教育改革中只能更加強化,絕不能弱化。在現今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大力依靠“三合三共”方式,以確保一體化建設符合各項標準,取得應有的成效。
(三)教學工廠。“教學工廠”是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平臺。“教學工廠”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提出的,主要做法是將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并將二者融合。在“教學工廠”平臺,學生能將所知所學充分應用于工作中。與其他絕大多數校企合作方式不太一樣的是,“教學工廠”是以高職院校為本位,是在現有教學系統基礎上設立的面向學生,采用全程項目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教學工廠”與目前國內很多的“校中廠”有一定的相似性,當然更多的是差異。“教學工廠”是一種教學組織模式,包括多種校企合作項目,最終以提供符合企事業單位需求的畢業生為目的。就國內現狀而言,“教學工廠”尚為一種全新的平臺,現有的“校中廠”平臺在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中已經逐漸暴露出各類不足。因此,學習“教學工廠”,對其進行本土化的改良,是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壽根.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內容與方法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2]曹崢.淺議藝術設計專業與實訓基地建設的相互關系[J].美術教育研究,2014(8)
[3]陳建新.高職專業建設的“五個一”標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4]曹建平.創建國家級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實訓基地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5]陳保國,史維琴,姜澤東.高職焊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實踐——以常州市實訓基地建設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22)
[6]陳超華.生產性實訓基地如何滿足多專業綜合實訓需求——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珍曲商貿有限公司為例[J].廣西教育,2014(27)
[7]魏麗君,吳海波.高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教育模式探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與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之比較[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4)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立項項目“依托北部灣經濟區的廣西沿海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研究”(20154302);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立項項目“產教深度融合理念下高職院校專業與實訓基地一體化建設研究”(20154301)
【作者簡介】檀 釗(1971— ),男,安徽望江人,北海職業學院文化與傳媒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