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生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當前最熱的話題,如何改革,又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面廣,領域多,包括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必然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物流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優先發展升級物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抓手,一個突破口,必將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實現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關鍵詞: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
Abstract: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become the most China economic hot topic, how to reform, and become a real problem in front of you,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including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y, it is a long-term and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tatus and role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upgrade, is a starting point for supply side reform, a breakthrough, is bound to boost the supply side effect has been made in structural reforms,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continue to maintain rapid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strategy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是國家制定各種經濟政策的前提。供給側改革是與需求側改革相對而言的,需求側改革日漸效微,不足以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結合經濟形勢和當前的經濟消費狀況,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該項戰略部署必將在較長時間里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指引。物流行業作為各行業的基礎性服務型產業,如何助力供給側改革成為行業發展擺在面前的一項任務,也是行業自身發展的難得機遇。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與內涵
1.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下半年的一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隨后在2015年12月和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連續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補一降的具體內容和做法,作為今后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從國有企業改革、商品價格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甚至市場經濟地位改革,以及近幾年的政府職能改革、稅收制度改革和工商制度改革,等等,中國經濟在不斷的改革中創造一個個奇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示出巨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
當前,中國經濟在外部經濟環境趨于復雜和不明朗,內部經濟運行出現一系列不良跡象,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唯有提出針對性的改革戰略,推進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質量和水平,釋放創造和創新能力,為經濟穩定發展加力。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也曾陷入嚴重滯漲,20世紀70~80年代的英國也面臨滯漲和結構性問題。從供給側解決經濟面臨的問題,美英兩國分別通過減稅和國企改革等具體措施幫助本國經濟走出困境。中國當前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當時的美英經濟策略有著共同的方向,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改善現有產業水平較低、產品質量滿足不了消費需要的問題,也通過改革開辟新的增長領域,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1.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
一般意義上的供給側改革,重點是從供應鏈開端,即生產供應端著手,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企業稅負,減少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生產階段的交易費用,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新產品的開發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并實施生產環節的各項改革,有效釋放生產活力,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采取措施促進資源能夠有序進入新產業和創新領域,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最終實現經濟轉向更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使廣大消費者從中收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既有生產要素的效率問題,如土地、資金、勞動力和資源的高效投入,也有生產活動支持要素的高效發揮,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源開發和新知識新經驗開發應用,還包括生產活動參與者和相關人的創新能力提升,如企業、科研院所、政府等協調創新和管理。對于政府來講,主要的措施可從減稅、簡化行政管理流程、減少市場進入壁壘等方面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活力,從落后產能淘汰、培育新產業等方面營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經營環境。從可見的中央文件和會議主題來看,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做法在于實現綠色發展;實現消費升級;以“互聯網+”改善產業業態;放寬民生領域的準入;淘汰落后產能,促進新產能的進入;簡政放權,降低稅費;以研發創造新供給等。
2 物流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聯系分析
2.1 物流業是各行業改革發展的基礎產業
各行各業要實現供需聯系,其間必然要經過物流行業,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商品的轉移速度和效率,甚至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是新型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的重大影響因素之一。物流業滲透在各行業自身的運營過程當中,也是各行業上下游聯系的必然紐帶。供應鏈的實現就是靠強大的物流做支撐的,而供應鏈是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資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選擇。
2.2 物流業自身的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領域
物流業作為基礎性產業,自身的結構性改革至關重要,一定程度影響其他行業改革的成敗。從2014年到2016年7月,國家出臺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交通部出臺了《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見》,國務院會議也提出重點部署推進“互聯網+物流”發展等,旨在對物流行業加大改革力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行業整體水平,更好地為經濟服務。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物流行業自身的改革要走在前面。
盡管我國物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資源集中度和作業效率都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物流基礎設施總體落后,自動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物流企業小而散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物流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企業整體效益較差,高水平專業化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缺乏。這些問題都將是改革的主要內容。
2.3 物流業升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
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出發點是降低交易成本,因為交易成本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經濟體能否健康良性發展,而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占有較大的比例。2016年7月舉行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目的在于推動流通領域革命,利用現代技術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從而帶動交易成本的下降,最終拉動消費和就業。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總體趨穩的情況下,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推進物流業的轉型升級,有望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
隨著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作為基礎產業的物流業能否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事關經濟潛力能否得到有效的釋放。雖然這些年物流業有了較好的發展,對于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與未來發展預期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物流績效指數是衡量一個經濟體中物流對經濟的支撐力度,從2015年國際物流績效排名看,我國為第28位,與我國經濟總量排名和國際貿易總額排名有不小差距。因此,物流業發展升級在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可以作為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相比其他領域在某些方面會發揮出立竿見影的效果。
3 物流業發展升級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
從近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布置所提出的具體政策可以看出,物流業優先發展在供給側改革中有很大的分量。但是物流業升級需要大量的投入,建設期長,其后的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要高度重視。
3.1 從信息流、實物流和資金流入手推進物流產業升級
一是圍繞信息流,政府自己或推動民間資本建立立體化、多層次的信息共享體系。物流信息共享有利于優化物流資源的高效配置,減少資源浪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當優先建立本地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臺,或者鼓勵有條件有需要的企業在自身信息化基礎上實施供應鏈信息化改造,逐步形成行業供應鏈信息化平臺,鏈接上下游企業信息,提高信息協同效率。及早建立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金融等服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平臺,開展遠程無紙化監督和有關事項的辦理,提高辦事效率和減少企業時間成本。通過直接購買或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大產業信息增值服務,讓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圍繞實物流,集中力量解決流通效率不高的問題。流通不暢是物流業發展的致命問題,究其原因,有物流自身的原因,物流組織條塊分割,各種物流環節銜接不暢,存在大量的時間成本,物流優質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區域間物流效率、成本不平衡,從而出現瓶頸,影響整體物流效率。也存在客觀原因,如城市的交通管制,嚴重影響了物流效果,物流信息化發展緩慢,沒有建立更大范圍的物流信息平臺,導致無效物流時有發生,等等。物流相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應當鼓勵企業通過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以更加智能的物流活動支撐流通效率的提高。
三是圍繞資金流,推動實施供應鏈金融,提高物流增值鏈循環速度。供應鏈上下游各節點之間的金融服務對于促進實體產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通過新式的互聯網金融、物流金融等為供應鏈企業提供創新金融服務,鼓勵傳統金融機構搭建在線金融平臺和在線結算,為物流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降低物流企業融資成本,拓展融資渠道,加大供應鏈企業流程再造扶持力度。
四是圍繞三流,盡快建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幫助企業走誠信發展道路,扶持一批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優先發展升級,建立行業整體風險防范體系。
3.2 用創新思維引領物流業發展升級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進行服務創新。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方向為引領的物流專業化分工,正在深度影響物流業的服務內容和方式。不斷涌現出的新興物流服務成為物流服務創新的主導。如快運、干線運輸等業態在陸海空等運輸領域的出現。物流設施建設模式和運營模式的專業化發展推動了物流支撐性服務的快速發展,如專業港口碼頭、集裝箱專門運營商等。這些新型物流服務的出現帶動了物流整體產業向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
二是技術創新。物流業是新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之一,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RFID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等不斷出現在新型物流業中,大大推動了物流服務水平的提高。創新性的把現代技術廣泛應用到物流產業中將是物流業后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通過現代技術的應用,促進物流作業方式、管理方式、物流運營方式的改變,推動低級供應鏈優化整合提高。
三是加快主體創新。改變現在小而散的物流主體現狀,抓緊時機,組織大型化和集群化物流主體,加快創立以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業為行業龍頭的物流行業主體體系。
四是物流方式創新。當前,最為被大家看好的物流運營方式是多式聯運,多式聯運是把海陸空等多種運輸服務方式按照一定的經營模式有機的整合在一起,實現運輸過程在不同的運輸方式之間無縫鏈接,實現區域乃至全球物流一體化,為建立穩健而高效的供應鏈提供技術保障。多式聯運方式有效實施,依賴于各種運輸服務方式的成熟發展和機制上允許各種運輸資源的靈活配置,依賴于通過市場化手段解決制度方面的問題。多式聯運方式的實施也會進一步促進物流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物流裝備設計標準化、物流操作規劃化,為全球供應鏈一體化進程提供重要的支持。
五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為物流創新提供制度保證,為促進企業競爭,提升企業運行效率和激發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3.3 頂層設計、科學謀劃推動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發展建設
3.3.1 加快以物流節點為紐帶的路網建設
繼續加快物流基礎設施投資,按照國家公路網建設規劃建設以高速公路為主的公路網,依托高鐵技術實施內陸的客運為主貨運為輔的現代鐵路網建設,按照一帶一路戰略部署開拓國際機場和港站碼頭的部署。依據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布局國家級物流園區和地方物流園區建設,在城鎮布局物流配送中心和倉儲網點建設,逐步形成相互補充、互相利用而功能完備的物流節點體系,最終建成以物流節點為紐帶的高效路網。
3.3.2 加快物流設施整合和社會化區域物流中心建設
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分布在不同的行業和區域,整體效率比較低,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各地區工業、農業、商業、服務業等行業物流資源的整合,著手合理布局區域性特色物流中心,開展專業化服務。政府通過優惠政策或減免稅賦的方式大力支持此類項目盡早上馬。
3.3.3 區域協調下分類建設不同的物流功能區域
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容易出現一哄而上的情況,可能形成新的過剩產能,不利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后續進行。各地區政府部門之間應當加強溝通,按照區域一體化發展思路布局物流設施站點,合理分工建設不同的物流功能區域。可以按照生產地、消費地和交通便利化周轉地,亦按照不同的商品物化特性、包裝特性、運輸特性等原則整體謀劃物流樞紐。
3.4 加快培養高端復合型物流專業人才
現代物流業是高科技、高技術比較集中的行業,也是集工、理、經、管等學科一體的行業,對高端復合型專門人才有很大的依賴性,物流業發展升級需要一批專門人才去實施。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物流專業畢業生存在理論化強而實踐能力不足,知識儲備廣而精細度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熟悉文理經管各類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就更屈指可數了。
高端復合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刻不容緩,需要國家層面提出培養總體規劃,以具有勢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實施,加強校企聯系、拓展國內外聯系,促進高端復合型物流人才盡快進入物流企業,促進國家物流業戰略發展升級。
4 總 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面廣,領域多,包括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必然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物流業優先發展升級,會對供給側改革提供一個抓手、一個突破口,必將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實現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閆琰.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物流業發展對策研究[J]. 價格月刊,2016(9):91-94.
[2] 張修竹. 淺析物流業如何發力推進供給側改革[J]. 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6(11):47-49.
[3] 劉克儉. 論供給側改革與系統物流的關系[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6(11):22-23.
[4] 陳祥森. 物流業的互聯網+與供給側改革[J]. 中國儲運,2016(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