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
摘 要: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要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作為教學目標,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期望對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方法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方法
(一)質疑閱讀法
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中,質疑與解疑是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對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如針對關鍵詞語、重點句段提出質疑,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解疑,在這一過程中,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針對不易理解的語句、看似矛盾的地方、標點符號的運用以及課文表現的中心意思等方面提出質疑,而后再引導學生通過細細品讀課本,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幫助學生消除疑惑。
(二)啟發閱讀法
語文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閱讀文本,通過引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內容,調動起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對文本素材的吸收,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如,在教學《有趣的漢字》一課時,教師可啟發學生列舉一下生活中哪些廣告、標語是對漢字的妙用?這些漢字體現了什么意義?如此一來,可迅速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去思考,慢慢積累語文知識。又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先讓學生暢談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以及印象深刻的節日,而后再引入本文內容,讓學生帶著情感體驗去閱讀文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預測閱讀法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有關信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激發起閱讀欲望。而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閱讀文本,通過貫通上下文、梳理句子之間因果關系等途徑,找尋有價值的信息對閱讀之前的預測進行檢驗,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如,教學《威尼斯小艇》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標題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預測,激發學生的想象空間,拓寬學生的思路,從而喚起學生對閱讀全文的渴望。預測之后,教師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證實預測內容,獲取成就感。
(四)概括閱讀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求學生能夠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所以,在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應重點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學生能夠簡明扼要地復述所讀文本的大致內容。教師應對學生由淺入深地引導,給予必要的概括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對文本的復述。在概括的過程中,學生會十分注意文本的篇幅、結構、重點句段、關鍵詞語等,達到深入閱讀、細細品讀的目的。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教師可給予下列提示詞語:幽靜、茅屋、斷斷續續、對話、激動、清幽、陶醉、記錄。要求學生根據提示詞語對課文進行復述,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
二、運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深入解讀文本
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文本解讀能力,能夠靈活運用閱讀方法指導學生走進教材文本,摒棄以往過度依賴教參、教輔資料的做法,通過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以《少年閏土》教學為例,大部分教師將閏土給“我”講了幾件事情作為重點講解內容,這對于擁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六年級學生而言,并不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教師應深層次發掘文本中隱含的價值,引導學生結合當時時代背景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閏土講的幾件事情,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通過深入解讀文本,能夠讓學生形成深入思考問題的良好閱讀習慣,從淺閱讀過渡到深閱讀。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要充分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不能顧此失彼。在教學中,工具性是指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人文性是指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取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所以,閱讀教學既要促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掌握文章大意,也要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中體現的人文性內涵,明確作者表情達意所運用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借鑒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促進讀寫相結合。
總而言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具備一定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變化,對閱讀方法進行改進,獲取最佳的閱讀教學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啟發式、質疑式、預測式、概括式閱讀方法,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蓉蓉.淺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方法[J].新課程導學,2014(10):69-70.
[2]陳建章.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方法面面觀[J].學周刊,2015(6):95-96.
[3]曾朝暉.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9):57-59.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