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會
摘 要:閱讀可以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質、使人受益終身。因此,閱讀是初中生精神成長的有效方式,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分析自主性閱讀、探究性閱讀、批注式閱讀、個性化閱讀四種閱讀方式,對閱讀教學策略進行相關探討,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闡述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收獲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創設自主、探究、獨立、合作的教學情境,促進閱讀教學中“教”與“學”的發展。
一、自主式閱讀
自主式閱讀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因此,應從課文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著手,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成PPT影音課件引導學生領讀、群讀、自讀等形式的閱讀,運用非智力因素(學習的習慣、興趣、動機、情感等)促進智力因素的提升,構建富于變化、有新意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云南的歌會》一課,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制作好的PPT影音課件,播放內容為:在云南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深刻體驗,自然而然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激發出閱讀的積極性,形成自主式閱讀。
二、探究式閱讀
探究式閱讀主要指的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探究式學習,重在開放式交流,加深學生的閱讀感悟。在探討與交流的過程中,每一個人對于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將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討論中表達出來,可以鍛煉、提升學生的思想維度,互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例如,《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將學生分組后,指導學生交流學習卡,由每組中的一名組員閱讀,其他組員進行聽讀、評議,學習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
三、批注式閱讀
批注式閱讀又稱為評點式閱讀、理解式閱讀,指的是有意識地在重點處加以注解,引起學生的關注,閱讀出課文的內涵,讓學生全面理解:文中寫的是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強理解的閱讀方式。
例如,《大雁歸來》一課,將文中表意含蓄的幾個難句進行批注,引導學生在參考、理解批注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地閱讀,從而體會文中的寫作特色。感受濃郁的抒情色彩、字里行間注滿的愛鳥之情,切身體會大雁是人類的好伙伴。因為有了動物的存在,地球才充滿生機,充滿詩意,充滿樂趣,我們人類應該珍愛動物,并與動物和諧共處。
四、個性化閱讀
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發生質的變化以及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精神發育”:提高讀寫能力、培養優良品德、塑造趨于完美的個性。采用結合“以學為主”的方式(趣味情境—自學感悟—問題探究—答疑解惑—品味欣賞—情感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閱讀中,本文是范仲淹的傳世名篇,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作品,采用的是先敘事而后寫景、由景而入情、因情而生論的書寫方法,課文具有環環相扣、層層蓄勢的特點,堪稱佳作。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一些文言詞、句的意思,并結合全文內容提煉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并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然后鼓勵學生自主判斷本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并通過小組合作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接著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來品味本文對仗工整、音律協和的語言,品味本文寫景之“妙”和材料處理的精當。學生學、問、思、讀的過程,有助于實現個性化閱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自主性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探究性閱讀可以提升合作學習能力、批注式閱讀可以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個性化閱讀促進學生個體心理發展,因此,科學合理的閱讀方式有助于初中生全方面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黃之海.淺談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
[2]王萍.批注式閱讀:讓學生站在高處的閱讀[J].江蘇教育研究,2009(33).
[3]胡亞莉.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吉林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