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
“學困生”的教育工作對老師來說是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科成績的角度來說,“學困生”的成績決定了班級內學生成績的高低和績效考核的效果。從孩子的成長來說,“學困生”的轉化又影響著一個班級孩子的整體發展。因此,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對老師來說就顯得尤為迫切。那么,到底該如何通過老師的具體工作,達到提升“學困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去實踐。
一、做好“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困生”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從一開始就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孩子一入學,老師就會將各科目的學習方法向學生反復教授。但總有一些孩子或因為自身原因或因為家長因素或因為其他原因導致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日積月累,導致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成績不佳。越是到高年級,學習越存在困難。但作為老師,我們還是要不可避免地和“學困生”打交道。為了盡快扭轉“學困生”的學習頹勢,老師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指導“學困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第一,在課前預習的方法指導上,老師要告訴學生課前一定要認真閱讀課本。語文學科要勾畫出重點字詞,要將一些重要句子標示出來,反復閱讀。對語文的古詩詞或文言文要多讀,達到背誦的地步。對古詩詞或文言文篇目中不理解的詞語要勤查字典、詞典使文意疏通。數學學科的課前復習要理解數學知識點所講述的內容,要能夠對照知識點會做課本上的練習題,能夠將課后練習題做對。不會的部分也要標注出來,等上課的時候向老師和同學主動詢問。英語的課前預習也要告訴學生以讀為主,對照音標讀準單詞,讀通語句,讀順課文。第二,在課堂聽課時的方法指導上,教師要告訴學生一定要認真聽講,緊跟老師的講解思路,老師要求記筆記的地方及時記下來,老師要求做練習的時候要抓緊練習,老師組織小組討論的時候要緊密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總之,上課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能三心二意,力戒心不在焉,努力做到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才能確保上課聽講有效率。第三,在課后作業的方法指導上,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課后作業是對課堂所學內容的鞏固,重復是記憶之母,只有再回過頭去復習一遍、兩遍甚至多遍,當堂所學知識才能牢固地在腦海中扎下根。很多“學困生”就是因為不重視課后作業而導致日積月累的知識沒有學透徹。課后作業一定要讓“學困生”第一時間做,不會作答的可以通過電話或當面向老師、同學請教,力求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第四,在復習總結的方法指導上,教師要告訴學生系統的總結是對知識點的梳理,要會運用一定的方法讓知識點在腦海當中形成系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知識內化成知識樹,便于學生牢記。總之,要想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做好“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是持續不斷的一項工作,老師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要反復抓,抓反復。
二、做好“學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學困生”一般在心理上都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趨向,如自卑、內向、孤僻、自閉等。老師要做好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工作,就要注重做好相關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面對自卑感比較嚴重的學生,老師首先要告訴他們自卑感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表現各不相同,老師可以自己為例向學生說明既可以拉近和學生的心理距離又能夠達到心理疏導的目的。有自卑感很正常,但我們不能因為自卑而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作為老師要大膽去做,要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在這方面不行,但在另一方面我可以做得更好。面對性格內向的“學困生”,老師首先要給他們以足夠的尊重。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都是自卑感比較重的孩子,老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找出他們內向的緣由,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感受到師生平等。心理疏導工作對老師來說較專業,老師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從認識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放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最終走出學習困難的泥淖,在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有一定突破。
三、疏通“學困生”的額外心理負擔
在學校,“學困生”會受到來自老師的“特別關注”。上課時老師會多提問幾次,下課后老師會多輔導幾回。在班級里,“學困生”也會收到來自同學的“額外禮物”,上課沒有回答好問題同學會嘲笑,課后沒有完成作業同學會嗤笑。回到家,“學困生”也會接受來自父母的壓力。考試成績沒有考好父母會責罵,家長會上老師點名了家長也會施壓。總之,“學困生”額外的心理負擔往往會成為壓垮他們心理向上的重重重負。作為老師,要清晰地認識到“學困生”身上所存在的這些心理負擔。在提升“學困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要向家長說明,盡可能少給孩子壓力,只有家校協作,才能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進步。在班級里,老師要向同班同學經常強調,既然能夠坐在同一間教室就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協作,共同進步。待人要禮貌,處事要積極,以助人為樂,不能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青少年學生最在乎的是來自同伴的看法,因此,老師要特別注重做好孩子同伴之間的相處工作,要讓“學困生”收獲更多來自同伴的鼓勵。
總之,要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是主力軍,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注重教育“學困生”和他的同伴,同時要多和家長溝通,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這樣家校協作會結出更美的花朵。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