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教師和家長的廣泛關注。再者,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因此學校教育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越來越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語文作為一門涵蓋面廣、與學生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完全可以作為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憑借。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實踐能力
一、提供創新空間——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創新空間和時間,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被動進行的,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最正確的知識,但是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時間卻少之又少,這種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自然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案,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去收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而且可以減少教師“先入為主”思想的制約,對學生自身創新精神的培養更為有利。
二、促進發散思維——小組合作,優勢互補
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重在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創新思維的核心則是發散性思維,在吉爾福特看來,在他提出的智力結構的模式中,與創造性思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發散思維和轉換。但在集體教學模式下,在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思考者和回答者都是單個學生,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都是不夠活躍的,學習積極性也是不高的,得出的答案也是片面的。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按照能力、興趣等標準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在這樣氣氛活躍、相互影響、相對自由的環境下,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中6~43頁是“漢語拼音”部分,為了方便學生識記這些聲母、韻母,教材中都有相對應的圖片,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更易掌握這些知識,但由于教材中對每一個字母都只配了一種與字母形狀相近的圖片,導致學生片面地認為某一字母只指一種事物,例如“b”就是“聽廣播”,這與實際生活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在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生活中與這些字母形狀相近或讀音相近的事物,例如“o”不僅可以指“雞的叫聲”,也可以指“圓圓的太陽”“圓圓的餅子”等。
三、拓展語文思維——多種教法,學科滲透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討論法、研究法等,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青睞于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常用的教學方法,而對其他方法則置之不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語文這門學科的魅力,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技巧,盡可能地將各個維度的語文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將有利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語文不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更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切記不可只限學生用語文的思維去思考語文問題,這樣的局限性教學會讓學生的思維僵化,會破壞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基于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適時地將各學科的知識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彩虹》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這首詩中的事物,這種將語文與美術巧妙結合的教學方法一方面能幫助學生記憶這首詩,另一方面能大大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開闊學生的思維,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在實踐中創新——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將語文融入生活
創新只是存在于人頭腦中的一個想法或一個觀念,如果只將其停留在大腦層面,那么想法只是想法,只是看不著、摸不著的一個幻影,因此將創新性思維付諸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學科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語文不僅存在于課堂中,更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為了將語文與生活更好地結合起來,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悉心觀察、積極參與到我們周圍的世界,從中發現與語文相聯系的事物,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理解、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會得到最大的發展。
例如,在《登山》這首詩中,只是林文跟孫燕的登山過程和體驗,不是每個學生的登山體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這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登山過程和體驗,然后根據自己的體驗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登山》詩。
總之,目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為創造性而教”已經成為學校的主要目標之一,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創新實踐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盡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國家輸送大批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孟慶敏.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