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剛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浙江臺州317600
淺談職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
盧 剛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浙江臺州317600
閱讀是職高語文中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在教學實際中卻存在這樣一個怪現象,越是經典和著名的作品,教學效果反而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充分做好文本解讀工作。鑒于此,本文從文本解讀的含義談起,就幾種文學解讀策略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職高語文;閱讀;文本解讀;策略研究
文本解讀是一個組合詞,由“文本”和“解讀”兩個詞語構成,需要對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分別進行探討?!拔谋尽焙唵蔚恼f就是話語結構。廣義上的文本,包含所有的口頭和書面的言語材料。狹義的文本則是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對象。雖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大語文觀”,主張開發影視、網絡、報刊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但是教材中的課文還是首選。作為由編者精心篩選的、具有典范價值和意義的文學作品,多項語文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掌握,都是以課文為主的。因此需要以課文為依托,掌握知識和技能,提升素質和修養?!敖庾x”,是指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品悟和解釋。作為一種發生在讀者和作品之間的活動,解讀是一個理解和對話的過程,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文本的意義才能得到生成和傳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下,通過有效的文本解讀,去理解文本的含義,體味文本的情感,尋覓文本背后的意味和意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文學習過程,也就是文本解讀過程。
(一)教會學生抓住重點
一篇篇經典的文章,是經過創作者的字斟句酌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學生在閱讀時,則需要學會抓住重點,先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內容、含義和風格,為后續深入細致的解讀打好基礎。首先是抓住標題。作為文本的主旨,標題都是在創作者反復推敲后擬定的,往往是文本的精華所在。所以要先學會把握標題的寓意,捕捉到其中的關鍵是信息。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其中就蘊含著這樣幾個信息。林沖為什么要到山神廟來?他在山神廟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這些疑問都是要在隨后的閱讀中重點思考的。又如莫泊桑的《項鏈》,“項鏈”只是一個普通的名詞,而莫泊桑又是一位文學巨匠,為什么選擇如此簡單的標題?這是一條怎樣的項鏈,圍繞著項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等。以這些問題為基礎,就可以更加迅速的理清“借項鏈——丟項鏈——陪項鏈——假項鏈”這一情節過程。與文章相比,詩歌的標題則更加凝練和富含深意,而且憑借標題就能對詩歌進行類型上的劃分。如邊塞類詩歌,多是表現戍邊戰士思鄉或對統治者的不滿,所以多用抒懷、懷古的字眼;如風景類詩歌,多是表現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通常在題目中就會交代出這個地點。因此對標題的解讀,正是文本解讀的基礎,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抓住關鍵句。關鍵句是指揭示文本中心、主旨、情感的語句,包含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反復出現的句子等。通常來說,這些句子都集中體現著文本的旨趣,引領著文本的思路,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解讀好這一句子,就可以快速、精準的讀懂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本的主旨句是十分明顯的,即開篇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正是因為心里不寧靜,所以才會在深夜出來散散步,才會感受到夜色荷塘之美。最后將自己與荷塘相對比?!盁狒[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表現出了作者一種淡淡的喜悅和哀傷。
(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互動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曾提出了文本閱讀空白點的論斷,其認為文本中有很多意義上的空白,促使著讀者參與其中,正是讀者參與文本意義構成權利的彰顯,也是讀者與文本的互動所在。文本傳達的信息、表現的情感、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清楚,加之讀者和作者存在的時空差異、文本差異等,導致了讀者會對作品進行各自不同的闡釋。讀者在所處的時代和文化環境下,憑借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審美趣味去解讀文本,去尋找與作者的契合點,獲得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既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是一個豐富和提高的過程。傳統教學中,多是教師將自己或已有的解讀傳達給學生,學生只需要進行記錄即可,絲毫沒有互動可言,也就失去了文本解讀的意義。因此文本解讀中的互動,也是對傳統語文教學中“話語霸權”的挑戰。考慮到學生年紀和閱歷有限,一些文章又有著較深刻的思想和含義,所以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多個互動的方向。比如《雷雨》中,關于周樸園和魯侍萍之間的關系,歷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關于周樸園對魯侍萍到底是真情還是假意,就可以作為一個互動的切入點。通過文本解讀來獲得自己的認識。有的學生認為,從一直隨身帶著的舊家具和一直保留著夏天關窗的習慣,到幾十年都一直穿著的舊襯衣,都可以看出,周樸園對侍萍仍有感情;有的學生認為周樸園比較虛偽,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給別人看的。還有的學生認為,步入老年的周樸園容易懷舊,加之對現任妻子不滿意,所以經常會回想起魯侍萍。其實關于這一問題,學界并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也無所謂是非對錯之分,關鍵在于通過這種互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啟發,細讀、精讀作品的能力也到了提升。
(三)帶領學生做批注和筆記
魯迅先生曾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而徐特立先生的表述更為凝練——“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以看出,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批注和筆記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是幫助學生記憶,另一方面則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真實的閱讀狀態。具體來說,首先是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的批注范本,如脂硯齋評《紅樓夢》,金圣嘆評注《水滸》等,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批注,在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之后,再去對文本進行批注式閱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任選具體的批注點,如文本的層次、結構、具有特殊功能和意義的詞句等。最后則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并評選出最佳批注,使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得到有效的鞏固。其次是引導學生記錄自己的共鳴和感受。在批注之前,教師可以先拋給學生幾個問題,如這個標題讓你聯想到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種表達方式?此時主人公的心情是什么等等。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大膽展開想象,這種適當的引申,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本,同時使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梢钥闯?,批注是深入解讀文本的一個重要手段,批注的意識和能力不是短時內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教師通過不斷引導、布置任務、檢查反饋等方式予以有效的鞏固,對于一些精彩的批注要及時的表揚和展示,對批注中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有效的解決,使批注真正成為學生閱讀的好習慣。
(四)支持學生進行擴展
教材中的文本固然經典,但是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在創作完成之后,價值和意義都已經基本成型。作為讀者來說,相當于一種二度創作。一方面要對作品本身的含義、思想和情感進行解讀,另一方面則要進行擴展,感悟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多重含義。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文本本身的不確定性,更為這種擴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誠如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言,文本的含義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關鍵在于讀者是不是與文本進行了對話,只要有了對話,新意就會源源不斷的涌現出來。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對文本進行擴展,只要言之有理,能夠自圓其說,就都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因為這種擴展意味著一種從文本本體出發,進行思考、梳理、總結、創新的過程。比如《愚公移山》,愚公的精神固然可貴,但是僅憑一己之力能夠實現嗎?雖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但是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子孫后代與自己一樣,將畢生精力都用在移除大山上?既然如此,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又比如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如果死了,是緣何而死,如果沒有死,那么境遇又是怎樣的?粗讀文本,似乎難以找到擴展的切入點,但是如果深入解讀文本之后,一些疑問和設想就會自然出現在腦海中。作為教師來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經驗、情感、生活理念去尋求對文本的解讀,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要盡量擺脫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話。對于學生們的擴展成果,只要不是過于偏激,過著有本質上的錯誤,都不能輕易的否定,否則就會使學生的參與熱情受到影響和打擊。只有用獨特的慧眼,才能在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看到不一樣的美。
(五)鼓勵學生敢于質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當個體主動問自己“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起來。所以在文本解讀中,欣賞、理解和領會文本,固然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但是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敢于提出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學會用審視和批判的視角和態度去解讀文本。這種批判不是簡單的、公式化的,也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一種主動意識的表現,努力從平淡之處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比如錢鐘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的時候,就曾提出了不要讓小孩子單獨讀這本書,因為其會把原本單純的孩子變得更加簡單和幼稚,以為人世間會像寓言中一樣善惡分明,因果必報,長大了之后必然處處碰壁。這就是一種批判式的解讀,一種有新意的解讀,確實能夠給其他人以啟發和借鑒。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認識,而不是安于接受別人的現成答案。但是在這個質疑過程中,是需要把握好“度”的,提倡質疑和創造性的解讀,尊重學生的個性觀點和想法,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妄為的、甚至錯誤的解讀文本,漠視和扭曲文本的價值導向。雖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一千個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羅密歐和朱麗葉。林黛玉可以有多種看法和理解,但是還應該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寶釵。與此同時,還需要教師營造出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學生可以互相質疑和討論,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樹立不唯書、不唯師的意識和品質。
綜上所述,閱讀對于職高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自明的,而長期存在的“越經典越難教”的狀況,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文本解讀方面的欠缺,學生和作品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不能與作品實施多方位的互動,加之很多作品具有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特點,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學中,還要從作品本體入手,通過文本解讀讓學生真正了解作品、體驗作品,當學生覺得作品是一位熟識的老朋友后,愿意與之進行親密的交往和互動,所有的教學目標也就能自然而然的實現。
[1]王建峰.語文文本解讀的自我教育品格機理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2(02)
[2]李華平.語文科文本解讀方法知識開發的途徑[J].教育科學論壇.2011(01)
[3]郭黎明.文本解讀的誤區及教學對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02)
[4]蘇小菊.中學語文文本解讀中東西方人文精神的碰撞[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