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澤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以彈性學制為突破點的成人高等教育方式變革創新
陳夢澤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教學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成為了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成人高等教育要與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相契合,顯現出自身與信息時代的匹配性功能,積極推進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以彈性學制的推行為突破口,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的學習需要,從而促進成人高等教育獲得新的發展動力,更好地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變革與創新。
彈性學制;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方式;創新;變革
在知識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極大地推動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備受關注,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我們要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利用彈性學制的突出優點,滿足成人教育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并針對成人教育推行彈性學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和思考,從而更好地淡化成人高等教育的行政化,營造成人高等教育的學術自由氛圍,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
所謂“彈性學制”主要是以學習者的自主選擇課程作為框架,它以學習者的“學分績點”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并且還要有導師的指導和輔助。彈性學制可以實現成人教育的“去行政化”,并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創設自由、平等、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它最大的特征及優勢突出表現在“彈性”兩字,它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從時間的層面而言,彈性是指學習年限的伸縮性特征。成人教育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學業進度的完成情況,在規定的學制之前即提前修完專業所需的學分,完成所修學分之后即可以申請提前畢業。當然,如果學生未能在規定的學制內修完專業所需的學分,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申請延后畢業。(2)從空間層面而言,彈性是指學習者所學課程的多樣化特征。成人教育的學習者可以在彈性學制的依托和支撐之下,選擇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而教師的教學計劃之中,對于不同課程的設置也應當有一定的比例要求,這些課程的比例設置通常為65%、25%、10%。其中:必修課程主要是學科基礎課程和文化基礎課程;限選課程主要是指學習者的專業知識面的拓寬以及專業技能的提升;任選課程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不同興趣的角度出發,通過任選課程的學習,可以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潛能,并在學科交叉的學習過程中,最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于上述課程的學習,學生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操行合格,即可以申請畢業。
(一)彈性學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斷完善的必經之路
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學習者由學校課堂教育向社會終身學習教育的途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特征及規律。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顯現出與時代相契合的重大意義,成人高等教育要以時代發展為契機、以學習型社會的全面構建為主旋律,追隨國家政策和國內外教學發展趨勢,在知識經濟的信息化時代下,全面推行彈性學制,并放寬招生和入學年齡的限制,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分階段完成學業??梢?,在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要求下,傳統的學年制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彈性學制將成為發展潮流和趨勢。
(二)彈性學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尊重學習者的個體獨立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習者要面臨兩大矛盾,即:工學矛盾、專業與工作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這兩大矛盾成為了學習者的內在問題,也是主要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彈性學制,以更好地尊重學習者的個體獨立性。具體來說:(1)彈性學制可以較好地解決工學矛盾。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習者要遭遇工作和學習時間的沖突性干擾,難以在工作和學習時間上實現有效的調和,因而經常出現成人高等教育學生曠課的現象,而使學習者最終無法完成學業,無法獲得畢業證書,而只能以結業證書敷衍了事。針對這一問題,彈性學制可以轉變這一現象,它可以根據學習者個人工作情況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對自己的工作和成人高等教育學習情況做一個統籌規劃,可以采用每學年減少學分進修、延長修習年限的方式,既能夠保證自己工作任務的完成,又可以獲得自己所修的學分,進而通過延長修習年限的方式,獲得畢業證書。當然,資質聰穎的學習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情況,利用充裕的學習時間,以提前達到修習學業的目標,提前獲得畢業證書。(2)彈性學制可以較好地解決專業與工作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學習者希冀通過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獲得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崗位的進遷。然而,由于學習者存在工作變化流動較大的問題,會產生轉專業的現實需求,而原有的學年制的學籍管理辦法不允許學生轉專業,造成了學習者工作崗位需求與專業不相契合的矛盾。而彈性學制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學習者根據彈性學制的要求,只須完成所需專業的學分,即可以獲得相應專業的畢業證書,這就使轉專業的選擇權轉移到了學習者的身上,增加了學生的專業自主選擇權,減少了學校的行政化,更好地實現學習者工作崗位專業需求與學習專業相吻合的目標。
(三)彈性學制可以實現成人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和統一性
目前的成人教育辦學形式多樣化,如:函授、夜大、脫產等,為了使這些多樣化的成人教育辦學形式有更好的教育過程監控和學習結果,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彈性學制則可以成為成人高等教育的標準化法規,盡管成人教育的辦學形式多樣化,然而,它們都以學分為學習計量單位,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監控和學習結果的審核,從而達到統一性。
(一)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變革教學管理制度
在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彈性學制條件下,要創新變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制度,從制度上做好推行教育學分積累和轉換機制的準備,明晰“學分銀行”對不同類型成人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實現成人高等教育各類教育的縱向鏈接和橫向的溝通。
(二)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創新變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
原有的學年制教學管理制度,是以固定的學年作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的依據;而彈性學制的學分制則是以學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制度和方式。因而,可以基于彈性學制模式,創建以選課制為核心的彈性學制教學方式,并以導師制作為保障,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的創新變革。這種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方式可以使學習者的入學途徑更為便捷、學習內容也更為自主,并且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實際工作和學歷狀況,實現自主的規劃設計,從而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口瓶頸突破”、“課程瓶頸突破”、“學制瓶頸突破”和“時空瓶頸突破”。
(三)以彈性學制為突破點,實現成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的變革
在推行彈性學制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成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的變革:
1、政策扶持。在推行彈性學制的過程中,學校要給予政策扶持,要允許學生在修習期間轉換專業方向或課程,可以依照既定的流程辦理相關的手續。還要允許學生免修免聽,如果學生獲得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英語、計算機、專業技能證書時,學??梢栽试S學生免修或免聽相應課程。另外,對于每學期的免修、免聽課程的數量要有限制,通常來說不能超過兩門。
2、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在彈性學制之下,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之下,自主選擇學習課程。通常來說,在第一學期,只允許修讀必修課程,隨后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修具有遞進關系和連續關系的課程,不可以隨意跳躍式的選擇課程。
3、創建信息化、數字化的教學管理平臺。彈性學制必會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量,為此,需要引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教學管理平臺,內容要涵括招生管理、注冊管理、選課管理、成績考評管理、畢業管理等信息化平臺。做好規范有序的招生和學籍管理、收費等工作。還要通過選課系統平臺,公布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開課情況,避免學生盲目選課。并利用成績管理平臺和畢業管理系統,實現對學生的學分績點有效管理和畢業審查等工作。
4、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試變革
在推行彈性學制的前提下,還可以進行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試變革,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實現:
(1)樹立不同的教學目標。由于學習者的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性,要對同一課程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具有層次性,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參考。
(2)推行不同的課程考核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考核形式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不同的形式??荚囀遣捎冒俜种朴浄?,考查是采用五等制的形式記錄,即: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從嚴考核制度。彈性學制要以目標管理為終極目標,由于其教學過程靈活自由,伸縮性較大,因此,為了實現課程的考核要求,就需要推行從嚴考核制度,要建構課程試題庫,確保教考分離,教師還要不斷更新課程試題庫的資源,使試卷的知識點具有全面覆蓋性,同時具有層次性,可以使學生的成績呈梯度排列。另外,學校還要適當增加考試的次數,避免所選課程的考試時間相沖突的狀況。
5、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籍變革
彈性學制對傳統的學籍管理提出了變革要求,首先需要淡化年級和班級的概念界限,然后以此為前提,強化以學分作為唯一的學生管理的參考意識,實現對學生的注冊管理、選課管理、成績管理和畢業管理。另外,學校要以彈性學制模式為基礎,轉變學年制收費模式,采用學分制的收費模式,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享受彈性學制所帶來的益處。
在實現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進程中,建立學分互認制度是推行彈性學制的重要途徑,學分互認制度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學分累積和學分互認,更好地體現出彈性學制的自由性特征。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學分互認制度的框架建構
1、學生檔案系統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學分互認制度之中,學生的檔案系統是硬件,具有支撐和協調的作用,它是整個體系的“中央處理器”,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入學、畢業、選課等情況,提出申請,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學生。同時,學分互認制度還具有導航和服務的功能,它是學校為學生提供服務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在學生檔案系統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學分記錄檔案,重點記錄學生的個人信息、在校學習信息、學分成績信息、所選課程類型等,從而成為學生獲得學歷或資格證書的有力依據。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生檔案還可以實現鏈接和聯通,這樣,可以實現對學生信息的查詢,實現學生信息的共享。當然,這種連通并不是無限度的,它只提供學生的學分共享,而不提供學生的整個學籍信息的共享。這是為了學生的個人私密性的需要,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2、課程系統
在彈性學制的推行和實施下,以豐富多樣的課程組合為特征的選課制度是核心和關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靈活地選擇課程,從而順利地實現學分評定和互認。選課中心可以確保學生選課的順利進行,選課中心可以采用匿名的方法,避免學生因為學校名氣的原因而盲目選課,并且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選課指導,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和重復,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好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發展方向。
3、互認系統
學分互認是學分制的深化和更高層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互認處理中心是執行層,它主要是實現學生的學分互認,并換取學生的學歷資格或證書。通過這個互認系統,可以使各個學校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也可以增強社會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認可度,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質教育改革。
4、評估監督系統
這是對學生的學分互認制度的評估監督系統,具體由評估監督委員會負責執行。在建構學分互認制度的評估監督系統中,要建立科學合理、分層次的教育學分互認評估體系,面向社會公布評估監督的結果,從而增強成人高等教育學分互認制度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二)構建完善的學分互認制度的運行機制
1、實現學分互認制度的運行質量監控
要樹立成人高等教育“以生為本、以服務為宗旨”的理念,充分發揮學分互認系統中四個子系統的管理功用,并注重各個系統和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統一,重視網絡現代化技術的實踐運用和開發,建構學分互認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
2、實現學分互認制度的經費管理
彈性學制下的學分互認制度區別于學年制的模式,它的收費方式主要是按照學分收費,這樣可以較大地減少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可以較好地增強學分制收費的透明度。
依學分進行收費的管理方式,可以采用現場繳費、銀行或網上交費等不同方式,并且確保學生對收費的知情權,使學校教育水平與收費標準的匹配性,避免出現混亂的亂收費現象。
學分互認制度下的各系統經費管理要以適度為原則,建構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轉。并且還要為各系統的經費管理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才能確保學生檔案系統、課程系統、評估監督系統互聯和共通。
3、實現學分互認制度的學生管理
對于學生的管理要由大眾化向個性化轉變,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由權威性向情感滲透式轉變。具體實現途徑主要包括有:(1)專業導師制。學校要聘請有專業經驗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動態的管理和指導,成為學生管理的有效補充途徑,促進學生管理體系的完善。(2)專業管理。這是在淡化年級和班級的概念前提下,強化相同專業和相同課程的概念,并且在不同的知識背景下,同一專業或課程的學習會產生思想碰撞和頭腦風暴,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創新和延伸。
4、實現學分互認制的學籍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籍管理是在推行彈性學制的同時,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課程的自由選擇和學習,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差異和修業時間的不等,可以允許學生在一定幅度內的學習年限延伸或縮短,從而使學生的學分累積更為有效,為學分互認創造條件。
另外,為了避免彈性制度下的學生學習狀態懶散、對學分累積不夠清楚等問題,還要推行學籍預警制度和學籍淘汰制度。其中:學籍預警制度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而采取的一種干預和防范手段,它是連續性的、動態化的、全程化的,是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學籍淘汰制度則是對于無法達標或超過太長時限仍然無法完成學業的學生,采取的一種淘汰式的處理制度。
綜上所述,以彈性學制為突破口的成人高等教育方式變革,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現實意義,它有助于解決成人高等教育學習者的“工學矛盾”和“專業與工作崗位需求不對等的矛盾”,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習者的終身學習意識的樹立,并且可以極大地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通過對教學制度、教學方式、教學過程、考試制度、學籍制度的改革,更好地滿足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動權和導向權。
[1]王賀元,樂傳永.論成人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建設中學分轉換體系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10(06)
[2]陳清洲.實現我國成人高教學習成果互認的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5)
[3]康和平,鄧文勇.服務理念在成人高教管理中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1(08)
[4]胡鳳英.論我國成人高教的轉型發展[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4)
[5]顧健輝,是文濤.成人高教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6]王林,葉昌祿.對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的實踐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7]呂秋薇.成人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思路[J].商業經濟.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