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川++++王鋒正
一、內蒙古形成創新發展的背景觀點
(一)新產業革命驅動下,創新是引領內蒙古經濟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
針對我區經濟主要以資源型產業為支柱的現實,突破傳統規?;瘮U張思維,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乃是推動全區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新產業革命是這輪結構調整的根源。因此,就內蒙古而言,重塑發展動力,優化產業結構,破解“新常態”下的戰略難題,必須以第四次新技術與產業革命為背景驅動,將創新作為引領全區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盡早主動付諸于我區傳統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中,積極探索創新型轉型升級路徑以及與戰略新興產業交融發展模式。
(二)內蒙古要實現創新發展,構建區域創新系統是關鍵所在
自上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構建國家創新系統,目的是推動產業與經濟的轉型。聚焦到某一地區,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已成為該地區實現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和起點。這是因為,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關聯的、推進創新的制度組織網絡,其主要功能在于推動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傳統以擴張資源開發利用規模的內蒙古經濟發展模式已逐漸步入瓶頸期。因此,匯集各方創新要素,創新發展模式,突破發展瓶頸,就成為內蒙古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引領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其重點任務就是構建區域創新系統。
(三)內蒙古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關鍵在于通過制度創新,用政策把分離的創新要素鏈接為一個體系
區域創新系統具有匯集、鏈接、整合各方創新要素的功能,形成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的高度聚集,它是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知識、技術、信息、人才等各種創新要素交互融合的一種“復合”創新集合體,需要強有力的制度給予保障,以有效政策來引導。長期以來,受機制體制滯后和激勵政策貧乏的約束,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各盟市獨有的資源要素,相對孤立地進行,盟市之間的人才、知識、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交匯、融合度極低,進而引致全區整體創新效果不佳。因此,急需破除傳統機制體制障礙,出臺一系列有效激勵政策,以此來促進相對分散且分離的創新要素的有機連接,建設具有真正內涵的區域創新系統,推動全區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建設創新型城市是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的載體和基礎單元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提供生產、服務、管理、協調等功能,而且也是各種創新資源要素的集聚地,對實施創新引領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建設創新型城市是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建設創新型內蒙古的中心環節,更是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礎單元。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內蒙古各城市整合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加快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二是推進區域創新系統建設,實現創新型內蒙古建設的重要支柱;三是加快內蒙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動力單元;四是建設創新型城市是探索內蒙古城市發展新模式的迫切要求。
二、內蒙古啟動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重點
(一)以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創新型內蒙古的建設
重點圍繞培育創新要素、連接分散要素和發揮要素整合功能,以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創新型內蒙古的建設,最終將內蒙古建設成為以自主技術創新為主線,市場為導向,示范盟市和科技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用”為形式,以科學技術為引領,擁有適應我區經濟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主導產業核心技術體系和國內一流的自主技術創新基地與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的創新型邊疆少數民族省區。
(二)全力推進內蒙古主要城市(區)的創新型建設
重點聚焦于呼和浩特、包頭、烏海、海拉爾、烏蘭浩特、科爾沁區、紅山-松山區、錫林浩特、集寧、東勝、臨河、阿拉善左旗、滿洲里、二連浩特等主要城市(區),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城市創新活力為主線,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科技體制創新和科技對外開放為動力,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為特色,以加快掌握重點優勢產業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為重點,聚集各種創新要素與資源,優化創新環境,改善創新條件,推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相協調的“全面創新管理”,最終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輻射周邊地區的現代新型“城市創新體系”。
(三)推動內蒙古主要城市(區)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
一是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將各城市(區)建成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二是把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作為根本任務,運用引進、集成、自主創新和推廣應用等多種手段,將各城市(區)建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特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三是把完善研發孵化體系作為關鍵核心,通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互補創新優勢,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創新基地。四是把創新惠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內蒙古各城市(區)建設成為全區乃至全國創新發展的先行區。
(四)推動產業和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伴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融合,移動互聯網分享協作機制的逐漸形成,以新能源和移動互聯網為引導的新產業革命必將對傳統資源型產業的成長帶來新的沖擊。我區資源型產業要積極融合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思維與模式,通過建立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按市場導向優化配置,促進生產要素更加順暢地流動;依托行業龍頭和具有優勢的企業,推動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生產要素由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流動;引導和鼓勵資源型企業收縮產業鏈條的長度,變“拉長”為“做粗”,形成“短”而“粗”的新型龍頭企業,推動主導產業和企業重構商業模式。
三、相關舉措與政策建議
(一)以具有競爭性的人力資源政策投放為先導,用政策創新來引領內蒙古區域創新系統建設
人才是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首要要素,人才聚集的規模、層次和質量,以及與其他構成要素間的耦合程度,直接決定了區域創新系統運行的效率和創新能力的強弱。為大力推進內蒙古區域創新系統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必須以具有競爭性的人力資源政策投放為引導,快速匯集來自各方的競爭性適用的高精尖人才,同時輔以財政、稅收、金融、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創新,引領內蒙古區域創新系統和創新型城市的建設。
(二)著力推進創新型內蒙古與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與實施
重點圍繞創新型內蒙古建設的創新動力、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等3個與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創新基礎、創新動力、創新載體、創新產出和創新效果等5個一級指標,結合內蒙古及主要城市(區)實際,開展創新型內蒙古和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評價。制定考核制度,實行嚴格的行政績效管理考核評價,以評促建,著力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并建議根據自治區各盟市科技發展基礎的現實差異性,選擇綜合指標排位和創新目標考核相結合的模式給予政策激勵。
(三)激發企業家精神,激活企業的創新、創業行為,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引領改革不斷前行最根本的不是利益,而是思想,主要來自于能夠創造社會財富的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靶鲁B”背景下,在內蒙古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中,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要在為營造“三個環境(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和保護產權的法制環境)”制定規則、進行監管,并且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摒棄傳統資源驅動和投資驅動模式,培育和發揮企業家精神和才能,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創新和創業活動,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模式。
(四)加快建設多元金融體系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創新引領發展提供創新金融支持
針對內蒙古金融服務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要以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目標,聚集各類金融要素,加快建設完善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信用擔保市場在內的主要金融市場體系,形成以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為主,以小微貸、典當、股權投資(如產業重組基金等)、會計服務、估值服務為支撐的多元金融服務產業體系,為創新引領發展,構建內蒙古區域創新系統提供金融支持。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