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鳴
摘 要: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動力要素出現了新特點和新變化。必須適應變化,通過有效地促進區域合作與分工,不斷改善資源空間配置效率來持續增進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根據要素稟賦條件變化挖掘區域經濟增長動力;進行制度變革,并進一步挖掘“三駕馬車”的潛力。
關鍵詞:新常態 區域經濟發展 動力要素 動力轉換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要素
一是分工和專業化。斯密、馬克思以及楊小凱等都在不同的時期闡述分工和專業化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二是要素投入。古典經濟學家指出了一般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新增長理論指出了知識、研發、人力資本等各種高級要素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三是結構變化。經濟增長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增長。如羅斯托認為,經濟增長不是獨立于產業結構的變化而發生的,恰恰是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的結果。四是制度。以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變遷、制度安排和制度質量等因素都會影響生產要素的組合效率,影響經濟增長。五是需求。凱恩斯通過批判薩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是有效需求驅動的過程。當然,區域經濟增長絕非是靠單一動力要素驅使,而應是多種動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動力要素配置合理,形成系統合力,才能真正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二、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要素的新特點和新變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跡”,保持了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從2010年以來,經濟增速相對放緩,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態勢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態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伴隨這一改變,我國經濟還呈現一些特點和新的變化。
(一)各省區發展差距較大,但區域產業分工水平低,產業分散較嚴重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在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自然資源、資金、勞動力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相互之間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強,是中國區際之間產業合理分工的基礎,也是通過強化區域合作與分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而不斷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延續或維持較長時間中高速增長的重要途徑。但是,中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會影響產業集聚的發展,造成產業結構的分散化。這種分散化的產業結構,雖然在初期可以起到增強企業競爭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實際效果,但長期來看,必將阻礙地區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協作與創新,使得地區和企業把主要精力用在短平快的項目中,造成重復投資和產能過剩,更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最終影響整個經濟增長。
(二)要素稟賦條件發生了新的變化
一是剩余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已經改變,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勞動年齡人群結構發生變化,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二是人力資本優勢顯現,潛力待開發。主要表現在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在提高,文盲率在下降;新增勞動力中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也大幅提高。三是資本約束的條件已改變。建國至上世紀末,資本稀缺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特征,缺乏必要的資本把勞動力、技術、資源等要素組織起來。因此只能在改革開放前通過計劃的方式,在改革開放后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來吸引資本,同時,通過降低其他要素的價格,改善其他要素的供給狀況,來降低投資成本。這期間資本始終處于相對的稀缺地位,即使出現短暫需求不足,資本也很容易找到新的投資方向,開辟新的投資領域。但是,本世紀以來,其他要素的約束越來越緊,但資本卻越來越難找到好的投資方向,即使是政府放松管制,也達不到原來的“一放就活”的效果。同時,還存在某些行業產能過剩與另一些行業大量進口并存的問題。
(三)某些制度安排已從當初的有效激勵變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以地方政府GDP考核機制為例,以張五常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GDP考核帶來的地方政府競爭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這一解釋應該說是符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的。地方政府根據各地的條件,想方設法招商引資,競爭性地為投資者創造優惠政策和條件,事實上是以資本為紐帶促進了各地經濟增長。但是,這樣的制度安排實施到現在卻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一是各地競相引進上馬熱門產業,容易造成產能過剩;二是一部分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含量低、效益一般的企業會在各地優惠政策的庇護下長期存在;三是由于招商引資過程中較少考慮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使各地環境和生態破壞加劇。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四)投資和出口的動力趨弱,但卻有諸多要素制約著居民消費動力的增長
以2011年為界,此前,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此后,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明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不如以前。與此同時,卻有諸多要素制約著居民消費動力的增長。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趨緩;二是基尼系數長期居高不下,收入差距較大,制約了消費動力的釋放;三是百姓隨著收入增加,需求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但由于供給變化沒有跟上,也制約了消費動力的釋放。
三、以改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動力轉換
(一)轉變區域發展理念,促進區域合作與分工
要通過不斷改善資源空間配置效率來持續增進區域經濟發展動力。一是轉變區域政策導向。以往區域政策大多是以給予優惠政策鼓勵特定區域獨立發展以及鼓勵不同區域競爭發展為主,現在應轉變為給予不同區域平等市場機會,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鼓勵區域間協同協調發展、競爭合作發展的政策為主。二是提高區域治理能力。通過建立區域協調協作機制、制訂和實施區域發展規劃等多種手段,有效化解區域發展中的沖突和摩擦,以實現區域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流通市場配置進而實現區域間產業分工協作。三是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和城市群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分工合作,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的載體。各地要結合本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和本地資源稟賦發展產業集群,讓市場在集群發展起決定作用,使集群內核心產業與相關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真正形成分工合作,而不是簡單的企業在空間上聚集。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區域一體化的基本空間單元,推動城市群在基礎設施、市場等方面的一體化,實現城市功能的差異化,并將城市群作為整體參與更大范圍的一體化。
(二)根據要素稟賦條件變化挖掘區域經濟增長動力
一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抵消人口紅利的消失??梢酝ㄟ^延長退休年齡、放開戶籍限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高女性參與勞動率、釋放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企冗員等辦法抵消人口紅利的消失。二是促進人力資本向真實生產能力轉化。可以通過對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制度的改革,消除人才自由流動的行業壁壘和地域壁壘,激活被制度性障礙閑置的人力資本,釋放其生產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釋放人力資本紅利。三是改變過去一味通過放松管制等辦法為資本尋找投資機會,通過改善其他要素的供給,優化融資環境,使技術、人才在要素配置中能更好地起主導作用,使經濟增長變得質量更高、更可持續。
(三)進行制度變革,使制度真正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有效激勵因素
一是改革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由原來單一的經濟總量考核轉變為約束激勵相結合的綜合考核。增加環境、服務等約束性指標,強化經濟增長中的技術進步、創新等激勵性指標,形成適應新時期的充滿新活力的地方政府間的競爭機制。二是切實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創新。改革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行力度,讓產權人真正受益,侵權人受到應有懲罰;改革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以及科研財政投入制度,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讓科研財政投入真正用在支持創新上。三是強化私有產權的保護,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產權的激勵作用。四是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四)挖掘“三駕馬車”的增長潛力
一是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通過去除過剩產能,增加對我國過去不能生產的質量、技術以及附加值較高產品的投資,從補足生產短板中找尋投資潛力,還可以從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欠賬和全國的環保欠賬等投資中尋找潛力。另外,可以通過改革提高投資的市場競爭度和提高政府投資的科學化決策水平,通過提高投資效益的方式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潛力。二是拓展國外市場,通過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減緩出口的快速下滑趨勢。三是真正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廣大老百姓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釋放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其次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研究新時期老百姓需求變化,切實增加有效供給;再次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消除人們消費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上、下)[M].楊敬年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保羅·薩繆爾森 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M].蕭琛等譯.第十六版.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
[4]谷國鋒.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5]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課題組.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其轉換[J].調研世界,2014,(12).
[6]任澤平: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到來,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6-05-19/doc-ifxsktkp8950990.shtml
[7]徐現祥,李郇:中國省區經濟差距的內生制度根源[J].經濟學,2005,(10),第4卷增刊.
[8]張瑩,王磊.地方政府干預與中國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兼論產能過剩的形成原因[J].宏觀經濟研究, 2015,(10).
[9]蘇紅鍵.空間分工理論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6).
[10]趙勇,魏后凱.政府干預、城市群空間功能分工與地區差距——兼論中國區域政策的有效性[J].管理世界, 2015,(8).
(作者簡介: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