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純+++沈貴良
摘 要:廣州市荔灣區作為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首個示范區,近年來在體育教學改革方面不斷深耕細研,打造學校體育特色,尤其在“一校一品”等方面成效顯著,成功承辦了第九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現場展示活動,并得到與會領導、專家的高度肯定。
關鍵詞:荔灣區;學校體育;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2-0026-02
2016年12月,第九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現場展示活動在廣州市荔灣區舉行。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理事以及20多個省市的近千名教育同行共聚嶺南西關,同享體育教學改革成果展示盛會。筵席已散,眾人已走遠。驀然回首,感慨萬千。在踐行陽光體育道路上,荔灣體育人且行且思,揚鞭疾蹄,追夢奮進。
一、專家引領,專業發展
1.專家引領起點高,思路拓寬干勁足
一直以來,荔灣教育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堅持文化引領教育內涵發展,培養學校體育特色,促進全區學校體育優質、快速發展。我區分別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利用高校和體育教育教學專家的力量,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持力度。
2013年3月,我們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為中國教科院的全國實驗區,通過6個項目的研究和發展,全面提升荔灣教育教學質量。
2013年10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與我局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書》。2014年11月成為“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實驗區,華僑小學等21所學校成為“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實驗學校。
在制度和保障體系建設上,我區提出以學校特色發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教育工作思路。近幾年來,為推進學校基礎教育設備設施建設,荔灣區投入近1億元,用于學校體育場地、游泳池、衛生設施設備等升級改造。
2. 多元培訓促發展,引領示范促均衡
(1)為更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我區扎實開展系列的強師工程。多年來,我區重視體育教師教研、培訓工作,著力打造“校本—學片—區域”三級教研體系,每學期開展區級教研活動五次以上,重點做好“四個一”,即“一次好講座”“一節好課”“一篇好文章”“一場現場會”。
近幾年我區承辦了省市體育現場會13場,分別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毛振明教授、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莊弼教授等9名全國知名專家到荔灣做講座。近三年來,荔灣區招聘了體育教師近50名,為加速年輕老師的成長,我們每年開展“荔教杯”體育學科新教師教學技能過關賽和中青年體育教師教學評比等活動。
(2)根據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開設專項培訓和指導活動。近年來,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我區先后舉辦“足球進課堂”系列培訓、校園啦啦操、花式跳繩、急救技能、體育科研、大課間體育活動組織方法等培訓課程18個類別,培訓體育教師2300人次。
(3)發揮名師工作站、體育教研會和中心組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加強對我區學校體育教學教研工作的指導,我們讓名師、骨干教師在區、學片、校本教研中挑擔子,領新人,起引領示范作用,使他們成為體育課程改革領頭人。
二、深耕細研,特色發展
1. 深入課堂,狠抓高效
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主陣地,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研究的永恒主題。我們通過深入課堂,與教師零距離溝通,解疑答惑,共商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結合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常規視導,了解學科老師對課標的把握程度。總體看來,我區體育教師對課標的把握程度較高,在教案書寫、教學常規的落實、課堂教學的組織、專業術語的運用、運動技術教學的效果等方面均能根據區的要求,扎扎實實地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在立足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針對“適當提升運動負荷”及“避免單個運動技術教學”這兩個問題,讓廣大老師開展教學實踐,通過“實踐—體驗—反思—再實踐”這種多次循環的模式,逐步形成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教學風格,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2.以生為本,科學研耕
為了進一步提升荔灣學校體育教研的成效,拓展體育教研的新方向,探索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2013年,加大了體育教學“改革與研耕行動”有關工作,“以科研促發展,以點帶面,品牌發展”為目標,首先在“體育大課堂教學模式”“課外體育鍛煉計劃”“體育校本課程實施”“柔韌素質提升”四個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并根據實際情況,聘請有關專家對各項目進行跟進指導,通過3年的實施,涌現出一大批學校體育工作突出的學校,在逐步形成“荔灣學校體育文化”的同時,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促進作用。
3. 一校一品,打造特色
多年來,以“促常規、展特色”為活動主線,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加強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的管理,我區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的號召,深入推進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開展,提出“活動有計劃,安排要科學,實施要到位,校校有特色”的要求,堅持科學性、教育性、規范性、藝術性、群體性、多樣性、實效性的原則,從內容的選擇,組織形式、時間的要求和密度、強度、負荷等方面進行校本項目特色研究。近年來,各校在校本體育項目中所呈現出了特色鮮明、百花齊放的態勢,在運動技術水平上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各校的校本項目包括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繩等常規體育項目,還有毽球、橡皮筋、竹竿舞等傳統體育項目。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2006年荔灣區開始實施教育專項學校冠名活動,其中有8項是體育專項冠名:“一中杯”中小學游泳比賽、“坑口杯”足球賽、“奧林匹克杯”中小學籃球賽等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促使冠名學校在各自的特色上下功夫,樹品牌。
2014年以來,荔灣區全面實施中小學校園足球計劃,分層推進足球特色學校和推廣學校,提高學生的普及率和參與率;現有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8所,市校園足球推廣學校51所,每年舉辦200多場足球賽事,參加比賽學生超過1200人,有效地提高了校園足球人口基數,促進了校園足球的發展。
三、傳承創新,持續發展
1.創新體教結合新模式
荔灣區多年來在體教結合上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嘗試。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特色建設經費,其中有300萬元用于體教結合工作,國家、省、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占有率達到68%。荔灣區重點建設優勢項目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的一條龍培養體系,合理規劃體校與中小學校上下聯動的訓練網點布局,培育了余賀新、周嘉威、馬劍飛、廖經緯、劉婷婷等奧運選手。
2.因地制宜引入新興項目
新課程為廣大體育教師開辟了一個很好的環境,在“目標引領內容”的理念下,教材的選擇得以開放,選擇面大大拓寬,因此,社會上一些時尚運動、新興的項目都受到我們的關注。新興運動項目對學生的吸引力要大于傳統體育項目。因此,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引入利于學生健康發展、利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新興項目。例如,校園定向運動、街舞、啦啦操、花樣跳繩、跆拳道、瑜伽、軟式排球、輪滑、滑板、獨輪車、攀巖、軟式棒壘球等。
3.拓寬學生鍛煉新途徑
體育社團成為當前和未來學校體育課外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體育社團種類多樣、內容豐富,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多樣化需求。因此,學校要充分重視學生體育社團的作用和功能,因勢利導,加強對學生體育社團的支持、管理和指導。
體育俱樂部具有業余性、自主性、專業性和規范性等特點,學生自主參與,活動有序,滿足個性發展,可彌補體育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從事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學校應利用體育俱樂部的優勢,根據學校現有條件盡可能建立多種學生喜歡的單項體育俱樂部,合理安排課程,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保障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連續性、有效性。
荔灣區將以本屆全國展示活動為契機,帶領全體學校體育工作者,積極開展“一校一品”逐步向“一校多品”發展,繼續加強“全員運動會”以及“一校一品”項目實施,讓體育貫穿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奧林匹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