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經濟的影響下,我國企業資本逐漸向外部擴張,海外并購成為一種新型國際資本流動方向。由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中型企業大部分為國有制企業,帶有濃厚的中國色彩,所以在海外并購過程中產生較多的問題,鑒于此,本文研究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征以及驅動因素,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提出對應措施。
關鍵詞:企業;海外并購;特征;驅動因素
一、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特征
1.行業分布特征
我國海外并購初期范圍主要局限于基礎性行業,比如能源、礦產、農業生產等。自2012年之后,我國海外并購行業得到拓展,涉及的行業包括能源、礦產、房地產、食品飲料、電信、金融業和制造業,參與海外并購的資金每年約為330億元。其中能源、礦產仍舊是海外并購的重心,并購金額數量最大,新增的服務行業和制造業成為海外并購的新寵,獲得我國企業較大的興趣。中國自加入WTO就開始參與海外并購業務,但是數量較低,資金并不高。到2007年海外并購數量才有所增長,到2011年達到海外并購的高峰。制造業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參與海外并購能夠為企業注入高新科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并走向國際舞臺提供競爭力。近幾年,一些新興的熱門行業受到海外企業并購的關注,互聯網、物流等熱門行業。我國海外并購范圍越加廣闊,形成多方向、多層級產業共同發展趨勢。
2.地域特征分布
我國初期的海外并購行為主要發生于亞洲地區,企業由于初步試探,往往選擇企業性質相近、國情與中國相仿的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自2003年至2008年涉及我國海外并購的國家數量約為180個。而近幾年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地域得到擴展,現如今歐美成為我國重要的并購區域,并購資金占據全球并購資金的73%。顯然,經濟制度、國情、風俗文化已經不再是海外并購行為產生的首要考慮要素,我國企業更加注重經濟、市場、技術、人才因素。初期并購區域集中于欠發達地區主要是為了獲得較多的生產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現在的海外并購行為更多的是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占領更多的國際市場。
3.并購規模特征
海外并購規模以每起并購發生的平均規模作為評價標準。2012年至2014年海外并購活動共計306起,掀起我國海外并購的高潮。如果以并購金額對并購行為進行劃分的話,2000萬美元以下為小規模并購;2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的為中等規模并購行為;如果是1億美元以上為大型海外并購行為。據有關數據統計,在2012年--2014年海外并購行為中,大型并購行為占據總量的32%,中型并購行為占據總量的23.9%,小型并購行為占據總量的44.1%。從上述數據當中可以看到,我國大規模、中規模的并購行為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反映出我國企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能夠在國際市場中發揮作用。
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特征的驅動因素分析
1.政府政策驅動
國家政策對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影響較大,如果政府對海外并購持積極的態度,那么企業的并購行為將會進行的很順利。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在引進人才、資金等方面也很是積極。我國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支柱企業,在“走出去”的戰略當中,承擔領頭的作用,積極響應黨和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海外并購活動,引進優秀的人才、高端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本國企業的轉型。1999年我國制定的十五計劃當中首次提出“走出去”的國際戰略,為企業提供政策性的保障,開啟我國對外投資的大門。2002年國家外匯局放松了對外投資的管理制度,明確提出地方機構可以自我管理100萬美元至2億美元之間的對外投資項目,并需要向上級匯報。這種政策極大的縮短了海外并購項目申請時間。2006年我國外匯管理局取消對海外投資總額制度的約束,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海外投資。另外,國家商務部也大大支持海外投資,制定一系列針對海外投資的政策,極大的提高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興趣。地方政府在對海外投資項目審批制度上進行一系列的優化,不僅放寬審批政策,還提供眾多幫扶政策。國家給予的制度保障為國內企業走向國際舞臺保駕護航,極大的激發國內企業的對外投資的興趣與信心。
2.要素需求驅動
市場環境的變化影響著海外并購行為,如果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呈現健康、上升的趨勢,說明企業綜合能力在不斷的提升。但是,從企業長遠的發展角度分析,企業更需要能源、礦產、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支撐。人均資源較少是中國典型的特征,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因此資源消耗量巨大。國內資源顯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向國外擴展市場是必然的選擇。中國企業只有積極的走出去,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才能夠獲得充足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產資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夠得到提升。源于企業生產的需求,我國初期海外并購多集中于資源型行業,初期實行海外并購的企業擁有豐富的海外并購經驗,借助近幾年政府政策的支持、國內資源需求的轉型,企業海外并購行業也在優化升級。國際市場競爭主體眾多,競爭相當嚴峻,企業擁有較為雄厚的實力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拔得頭籌。
3.國內產能過剩驅動
前面談到我國海外并購行業主要以能源、礦產、農業生產等行業為主,局限于基礎性的生產企業。主要是源于我國能源、資源的短缺轉而將目光投向國外市場。近幾年我國能源、礦產等行業生產出現過剩現象,市場的飽和促使企業將目光放遠海外,制定海外并購計劃,將過剩的產能轉移到海外市場當中。企業通過海外并購不僅能夠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幫助資金流動,還能夠有效的規避貿易壁壘對國內企業外貿出口造成的傷害。當前我國海外并購成功較大的企業代表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
4.國際性外部因素驅動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的打擊,大量的企業倒閉、股票下跌、資金短缺,經濟一度陷入萎靡的狀態。經濟危機對我國國際貿易造成很大的打擊,但是也提供新的機遇。尤其是海外并購。中國經濟后期恢復較快,經濟實力增長迅速,但是缺少高端人才、高端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繼續獲得新資源。在經濟危機過后,我國海外并購地域擴展到歐美等國家,借助這些發達國家優秀的管理經驗、高端技術、優秀的人才實現本國企業的轉型。在歐美地區海外并購行為還能夠打開當地市場,獲得國際市場,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
三、結論與優化海外并購的政策建議
1.政府層面
海外并購行為對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應當保持開放性、寬容性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推動我國企業向外部發展,加強與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獲取更多的優惠政策,獲得較高的國際貿易話語權。周邊國家對我國經濟影響較大,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構建優越的亞洲經濟貿易市場。當前的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企業與周邊國家深度交流提供很大的幫助。此外,國家應當盡快建立健全海外并購的法律法規,制定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對外投資政策,為我國企業海外并購降低障礙。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企業的操作管理,降低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
2.企業層面
企業在參與海外并購之前應當深入分析自身的財務狀況,明確自身實力。然后研究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分析所要并購企業的價值狀況以及競爭對手狀況,制定細致的海外并購戰略。海外并購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自身企業實力的增長,彌補自身企業的不足,所以要并購的企業應當滿足上述要求,否則將會成為無意義的并購行為。海外并購的企業選擇應堅持具有先進的管理措施、前沿的技術、高端人才的原則,達到增強企業本身實力和占領海外市場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思.我國企業跨國品牌資源的并購與整合:現狀、問題與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11(11).
[2]何先應,呂勇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長期績效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24)
[3]杜群陽,徐臻.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績效與風險:評價模型與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09).
[4]姚曦.跨國并購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J].經濟師,2010(08).
[5]李一文.后危機時代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機遇、風險與對策[J].經濟學動態,2010(07).
作者簡介:楊星(1993.07- ),男,漢族,湖北省孝感市人,本科學歷,學校: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