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婷
摘 要 《尋味順德》作為一檔美食類紀錄片,播出初期便已得到較高評價,不僅因其沿襲了《舌尖》系列的精致畫面、優美解說詞等優點,還在于它描繪的美食地圖、透露出的質樸的本土情結與濃濃的地域氣息,吸引著廣大觀眾,尤其在“順德人”這一群體中引起了極大反響。文章以內容為基礎,通過分析節目在內容整合、傳播途徑兩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其傳播效果為依據,探討《尋味順德》收獲口碑的原因。
關鍵詞 《尋味順德》;紀錄片;食物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2-0133-03
2016年,《舌尖上的中國》團隊推出又一力作《尋味順德》,該片在承襲《舌尖》精美的畫面、優質的拍攝技藝、濃重的文化氣息等優點的基礎上,融入了自身的本土特色,將拍攝地定位在中國的南方城鎮——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筆墨更為集中,不僅迅速為觀眾展開了一幅標識清晰的美食地圖,還注重地域性群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細致刻畫,將順德美食、順德人的故事推廣出去,成為地方旅游文化迅速發展的催化劑。本文將以《尋味順德》欄目內容整合、傳播途徑及傳播效果三個方面,探討該片取得良好口碑的原因。
1 傳播內容:整合地方資源,講美食背后的故事
《尋味順德》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以體現當地特色、展現地方故事為主要依托,選取“鄉土之源”“匠心獨運”及“美味相傳”三個子主題鋪開內容呈現且各有側重:“鄉土之源”凸顯順德地區對鄉野味道、時令食材的重視;“匠心獨運”對順德廚師考究的做菜技藝、繁復的工序作細致描寫,展現烹調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美味相傳”在前兩集的鋪墊下更著力于順德人精神世界的呈現。但不管怎樣的內容呈現,均突出順德當地人文風俗、飲食文化的敘述,在大眾媒體上為觀眾構建出順德人圍繞著“吃”而展開的精神家園。
1.1 以具象化食物講順德人的故事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是該片對人與美食關系的概括,也是節目想展現出來的美食對于人際關系的作用:食物能夠通過儀式化的行為凝聚人心,也可以通過激發人們內心的某種情愫而傳遞情感,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
第一集開始時節目以順德勒流黃連村為觀察對象,以村民協同出龍、龍舟競技的畫面引出端午前夕村落龍船飯的準備現場,用特寫的手段對龍船飯的常規菜肴進行拍攝。在突出食物的平凡質樸的同時,以充滿溫度的解說詞詮釋食物在儀式性的行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場一年一度的盛宴,當地叫龍船飯,全村所有人都會趕在五月初在這里相聚,這是農耕社會集體生活的遺存。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不變的家鄉味道,總能被食物記憶和傳遞,連接著永恒的鄉土之源。”
節目通過內容整合展現給觀眾的美食媒介作用,不僅重點體現其能表達愛、歡愉的感覺,也突出食物表達思念與友好的作用。節目以旁白故事講述的方式,將長期在外的順德人佘建彬、上世紀遠赴東南亞工作的“媽祖”們心中濃濃的鄉愁通過食物中的家鄉味道具象表達出來,讓觀眾直觀感受“鄉愁”的味道。
1.2 以食材產出方式、烹飪技巧變遷講順德城市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現代城市觀念不斷深入中國,如同20世紀初廣州“拆城墻,修馬路”的市政工程一樣,各地興起了城市形象大改造,許多城市都將鋼筋水泥的都市形象作為典范進行模仿,順德不可逆轉也陷入了這樣的一個潮流中,城市形象改造與城市觀念發展齊頭并進,共同涌入這個嶺南小城。節目通過內容整合,集中展現了順德地區現代與傳統的互相交融及促進的現代化過程,表達節目制作方對二、三線鄉鎮現代化進程的思考與理解。
節目以順德桑麻村奇叔的桑基魚塘為切入點,探尋傳統生產方式在工業化時代的生存現狀,正如解說詞所說“制造業的興盛,改變了這里傳統的生產方式,在今天已經很少能見到桑基魚塘的原貌,但這種自然循壞的耕作方式,在順德得到了保留”。桑基魚塘的出現,讓人們想起了非工業化時期簡單的生產方式,與健康、綠色的食品安全愿景不謀而合,正如片中所說“古老的基塘,正在融入現代化的腳步,鄉村與城市相連,但都市里人們的餐桌上,仍能找到來自基塘的物產”。節目恰是借此反映了工業化時代,傳統耕作模式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得到延續與發展。
《匠心獨運》中呈現了用一條魚的不同部位制作出的多道精美佳肴,將順德廚師庖丁解牛式的烹魚技藝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呈現了雙皮奶制作的繁復,無數的鏡頭都在記錄著手藝的傳承之艱及手藝的精巧絕倫。
然而,鏡頭不僅在記錄傳承,也在記錄現代與傳統的融合。順德籍主廚何偉成參考20世紀50年代順德民間的舊菜譜,在香港酒樓推陳出新烹調出融合東西方口味的菜肴;順德女孩甘敏華以雙皮奶制作工藝,創新性地加入椰子汁及芒果,制成新式甜點椰奶凍;順德餐廳的桑拿魚、桑拿雞,在烹飪方式上傳承中國古老的技藝,在命名上卻引進外舶來詞“桑拿”冠于食物前,形象地展現了菜肴的融合之美。
2 傳播途徑:搭建多樣化傳播平臺
在當前全媒體格局的新形勢下,優秀的電視紀錄片傳播平臺更為多元,網絡平臺、手機客戶端發布的信息成為了人們必不可少的認知來源,在不少的重大事件上更是傳統媒體外的另一個輿論陣地。多樣化傳播平臺的搭建,擴大了口碑宣傳及內容傳播的空間,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尋味順德》借電視首播之勢,影響力從熒屏蔓延至電腦、手機等信息化產品,搭建起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傳播平臺,廣泛吸納觀眾群體,積極宣傳順德地方文化特色。以下,將主要從統計數據看三種主要傳播途徑在該片傳播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1 首播平臺為廣電傳統媒體,創下了較高收視率
該片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紀錄頻道、順德頻道均有播出,據佛山電視臺順德分臺本身的統計數據顯示,該片五一假期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后,三集平均收視0.25%,超過同時段平時收視率180%。
2.2 網絡平臺的再次播出為該片的傳播創造了更廣的收視人群
該片通過央廣網、鳳凰網、騰訊網、樂視網、愛奇藝等網站進行網絡播送,從5月1日首播到5月4日,3天時間網絡總播放量突破1 000萬次,其中騰訊視頻1 080萬次、Bilibili(B站)7萬次、愛奇藝5萬次。正片上線10天,突破2 000萬次,其中騰訊視頻2 057萬次、愛奇藝63萬次、鳳凰視頻61萬次、Bilibili(B站)12萬次。截至5月22日17:00,四家網站總播放量已達到2 473.6萬次①。
2.3 微博、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為該片的輿情高峰創造可能
據南方輿情后臺監測的數據顯示,以“尋味順德”“佛山”“央視”“紀錄片”等為搜索關鍵詞,在4月30日—5月8日分析時間段內,共搜索到相關輿情304條,主要來源于新華網、南方網、網易手機客戶端、騰訊手機客戶端等,輿情高峰出現在5月2日②。
3 傳播效果:助力順德故事傳播及城市名片塑造
作為一檔地域性的美食類紀錄片,《尋味順德》以美食為媒介,通過對食物的細膩描述,反映出食物與人、食物與社會變遷的緊密聯系,挖掘出每一種食材、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從小小的故事延伸至人們對故土的依戀、對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追求等珍貴情感上來,多樣的展示平臺使順德故事在熒屏及新媒體上迅速傳播開來,不僅有助于形成順德人的本土認同感,也成功塑造了以美食為宣傳名片的順德城市形象。
第二集播出后,搜狐自媒體用戶“八卦佛山”即總結歸納了節目中介紹的順德美食的具體方位及店鋪介紹,順德區政府特約監察員甚至呼吁順德政府或民間能夠做一本順德的美食地圖。愛奇藝播出平臺中的網友評論充斥著順德人對順德地區飲食文化的自豪感,如用戶“華麗明星菜”“得就得,唔得就翻順德”的直白表達,用戶“歲月安靜了”說的“我是順德的,自己去過這么多個城市,沒有感覺有哪一個城市的美食比我們順德好吃”。網友們用地方語言、地域視角講述著自己與順德的聯系。
順德素有“國際美食之都”的稱號,順德美食在粵菜的發展過程中享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尋味順德》透過鏡頭,將人們的視線再次引向精巧美味的食物之上,再次擦亮了順德美食之都的名片。以美食帶出來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順德人形象,打造了一個富有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順德形象。
希拉·科倫·伯納德在《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一書中曾說道“最好的紀錄片故事,就像難忘的文學作品或發人深省的戲劇情節一樣,不但以直達人心底的故事吸引觀眾——基于情節和任務——而且以主題,甚至是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細節直接引發觀眾的共鳴”[1]。《尋味順德》通過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合理整合內容,搭建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在展現順德人的本土情結和地區認同感的過程中不遺余力,將鏡頭與情感、光影變化與主題展示互相結合、交融,創造出屬于順德的美食故事,傳播特色十分鮮明。
注釋
①數據引自http://www.foshan.gov.cn/zwgk/zwdt/wqzw/sdq/201605/t20160523_5607650.html.
②引自http://fs.southcn.com/content/2016-05/10/content_147405942.htm.
參考文獻
[1]希拉·科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