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 要】從音樂作曲的角度來說,所有的音樂作品是作曲者在其音樂實踐的特定文化中、在其生活的某個地方生產的;作曲者的“作曲”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有具體的形式,每種作曲形式的實踐具有長期以來建立與形成的模式與標準;作曲者引導與評價自己作曲活動的最重要的方針是表演實踐,作曲者要盡力使自己的作品能被表演者和傾聽者接受與理解。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作品;文化特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15-01
從音樂詮釋的角度來說,音樂表演的成功依賴于對給定曲子的所有相關維度的理解:除了知道如何產生與表演音樂樣式的句法與非句法結構外,還必須理解此作品,是現性的還是再現性的。如果這些方面都具有,表演者必須決定如何把這些維度整合為一個整體。因此,無論是音樂作品的創作還是被表演,都表明音樂是在文化境脈中被生產與被詮釋,它不是絕對的無功利的、自足的。在中小學音樂教育范圍內,我們著重討論音樂作品的文化特性與實用特性。
一、文化的內涵
文化指應用各種方法的各種探究領域。除了被運用于生物與物理性發展外,它還經常被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指為一個民族的生活進行方式,包括語言、習俗、一個具體社會群體的愛好。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人應該都是被“文化著”的,因為每一個人屬于或被引入某種人類社會。文化又是具體成就的實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文化人是指他對某種文化產品具有的見識。在給定的時間與地點內生存,一個群體必須適應與調整他們的物理、社會與形而上的環境。在這種“情境”的感覺中,一個群體的文化是在一個具體的時間與地點內為適應、生活、生長而分享的項目。文化是一個群體物理與社會環境的信仰與這個群體在發展過程中因需要而被保存下來的文化形式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所以,文化不全是人們擁有的東西而更是人們制作的東西。
二、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個公共的社會系統中不同的社會群體的共同存在。這是一個描述性定義,它只是簡單地指出文化的多樣性。但是,多元文化也有一種評價感覺。它意味著一種社會理解,即在尊重與保留每種群體完整性的同時,支持一種為了不同群體間進行交流從而使全部群體更加豐富的一種政策。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似乎說明當一個國家可能包含許多不同的文化的時候,它要制定使群體都平等的法律、教育與經濟機會是困難的,但具有多元文化的國家都努力地做著這件事。理查德·柏瑞特認為,多元文化這個詞最合適在符合以下三個標準的一個國家或共同體使用:(一)它必須呈現包括很多不問文化(政治、種族、人種、宗教、經濟、基于年齡)的文化多樣性;(二)這些微文化共同生存必須有近似平等的政治、經濟、教育機會;(三)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可行系統和基礎的多元文化主義的價值,必須有一個公共政策的承諾。從理査德的觀點出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這些國家可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個分享的核心文化又有許多亞文化組成的共同體。
三、多元音樂教育的內涵
不同的群體形成不同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多元的,更不要說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了。而音樂是人類制作的一種文化,從世界范圍來說,音樂的多元毋庸置疑。每種音樂有著孕育其生長的群體。如保加利亞風笛,它有著保加利亞風笛的制作者與聽眾;巴洛克合唱有巴洛克合唱制作者與聽眾;中國音樂有著中國音樂的制作者與聽眾。所以,在特定群體中產生具有特定風格的音樂,反過來說,音樂風格是一個包含了音樂人與聽眾的音樂群體,他們具有相同的聽覺特征,并且在音樂信仰、偏好和共識方面上存在共性。與此同時,有的音樂分支之間聯系緊密,有的聯系不那么緊密,如美國的爵士樂還是比較大地受到西歐音樂傳統的影響,而印度的音樂就與西歐音樂相差甚遠。
音樂與音樂之間沒有更好但有更合適。要尊重與深化自己民族的音樂,同時不排斥其他民族的音樂可能是對多元音樂內涵比較合適的理解。同理,對多元音樂教育的理解可能是這樣的:在世界范圍內音樂教育應該是多元的,每個民族都有保留與完善自己音樂文化的義務。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行為,即把一種音樂文化作為權威向全世界范圍內滲透與推廣的行為。但是,到了具體的國家、具體的學校,音樂是指Music,是指個項的音樂,推行的當然是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習慣的音樂教育內容,不可能把全世界五花八門的個項音樂全都納入自己學校音樂教育的范圍,以此表示追求多元音樂教育的新理念,這是對多元音樂教育內涵的誤解。
總之,多元音樂教育是在落實自有音樂文化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現有的傳統音樂教育內容進行學習,期間不斷滲透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開闊學生視野與思維。
參考文獻:
[1]師曼.論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教育教學論壇,2014,(34):141-142.
[2]劉溪.淺談大眾音樂文化對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J].北方音樂,2016,36(6):124.
[3]劉穎穎.淺談小學音樂教育應肩負傳承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J].大觀周刊,201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