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銘
【摘 要】由于藝術舞蹈多是反映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性,所以很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界,直接影響其在社會公眾當中的普及度與影響力。與之不同的是,流行舞蹈則憑借自由且活潑的特點,更加符合社會公眾的品味,也由此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結合,促使它們共同融入到公眾生活中。本文對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的有效結合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流行舞蹈;藝術舞蹈;結合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78-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社會公眾在藝術品位上的追求也與以往顯著不同。由于藝術舞蹈多是反映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性,所以很容易陷入到曲高和寡的境界,直接影響其在社會公眾當中的普及度與影響力。與之不同的是,流行舞蹈則憑借自由且活潑的特點,更加符合社會公眾的品味,也由此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結合,促使它們共同融入到公眾生活中。
一、相互學習與借鑒
眾所周知,流行舞蹈具有非常強的娛樂性,能夠通過多變有趣的動作,有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快速調動其情緒,增強其參與其中的興趣,這也是流行舞蹈最大的魅力所在。同時,流行舞蹈由于緊跟時代發展,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也能夠做到與時俱進,能夠及時將最新潮的元素融入其中,這也符合社會公眾的品味。[1]此外,當前公眾在生活及工作上面臨的壓力較大,大家也需要節奏性較強的運動來幫助減壓。與之相比,藝術舞蹈追求的是藝術性,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生哲理,以此引發觀眾的思考,達到啟迪人生的目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代的進步,社會公眾的受教育程度逐漸加強,其對藝術的欣賞水平也隨之提高,這樣便會從某種程度上為藝術舞蹈的普及奠定充分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們需要加大宣傳與支持的力度,促進社會公眾真正認識并接受藝術舞蹈。與此同時,藝術舞蹈工作者也需要針對該類舞蹈的特點,將能夠有效吸引公眾的各類元素融入其中,進而增強其流行性與普及度。例如,藝術舞蹈演員可以借助相關書籍資料,研究專業的舞蹈動作,并探究每個動作背后所蘊含的意義,由此加深對藝術舞蹈的理解,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藝術靈感,并將其融入到舞蹈的編排與演繹中。
二、創新現有的舞蹈教學結構
筆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得知,目前社會上各類舞蹈院校仍然是遵循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授學生藝術類舞蹈為主,忽視對學生進行流行舞蹈的教學與培養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種模式十分不利于流行舞蹈的發展與傳播。同時,在教材上,也基本偏重于介紹藝術類的舞蹈形式,而疏于對流行舞蹈的介紹。針對上述情況,有關部門要引起足夠重視,必要時借助行政力量對其進行有效干預,促進流行舞蹈的發展與壯大。
我們需要充分意識到流行舞蹈在社會公眾當中的普及程度,需要改變以往對其的偏見與忽視,需要正視其強大的影響力。我們要想促進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的有效溝通與聯合,必須將它們置于平等的地位與競爭環境之下[2]。例如,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定期對兩者的教學實踐進行互相交換,真正實現兩者彼此的交叉與融合,使得學習兩種舞蹈的學生能夠同時接受兩者舞蹈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進而拓寬知識面,增強自身對不同形式舞蹈文化的鑒賞能力,由此培養復合型的舞蹈人才。
三、增強對舞蹈的欣賞能力
通常情況下,公眾對藝術舞蹈不甚了解,所以會對其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普及相關知識的重要性。例如,我們可以舉辦知識講座,邀請專業人士對舞蹈知識進行普及。尤其是針對當前藝術舞蹈群眾基礎薄弱的現狀,更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述此類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創作思路,以此拉近公眾與其的距離。我們還可以向有關部門建議,將專業的舞蹈知識寫進中小學生的課本中,使中小學生能夠早早地接觸專業的舞蹈知識,進而增加他們對舞蹈的理解與感悟。
四、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由于藝術舞蹈與流行舞蹈在表現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借鑒也比較少。我們可以為兩者創造一些交流的機會,使得相關的從業人員與表演者能夠交流彼此對舞蹈的感悟與看法,以此促進彼此能夠站在全新的立場上去獲得對舞蹈新的認識。此舉不僅能夠增強雙方參與的積極性,營造出良好的溝通氛圍,還能夠在此基礎上走出一條相互融合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黃虹.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結合的教學新探[J].藝術科技,2013,26(2):212.
[2]李元珍.把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相結合舞蹈教學探索[J].群文天地,2012,(2):124-125.
作者簡介:
鄭 銘(1995-),女,漢族,安徽黃山人,池州學院音樂與教育學院師范類音樂學2013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