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訓滿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聶家橋鄉中學)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認識和了解計算機基本構成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一些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技巧,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初中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發展的特點,探討一些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創設相關情境,導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現在每一門學科都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之一。教學中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本來就對電子計算機感興趣,看到電腦就來了精神,因此在初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計算機本身的特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過程方法,促進學生主體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1.重視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不能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是積極主動的參與,他們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如在給七年級的學生上《計算機的組成》的基礎知識時,我從課桌上展示的一臺計算機說起,首先給學生介紹計算機外部各個部分的名稱,讓學生熟悉、認識計算機的外部結構,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計算機主機后面的內容有些什么。學生一個個都興致勃勃地彎下腰去查找計算機主機背后,有的說顯示器后面有兩條線,有的說鍵盤后面有一條線,還有的說主機后面有很多連接線。然后我又引導他們“順藤摸瓜”,進一步深入查看這些線都連到什么地方去。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式教學,讓學生用眼看,動手操作,結合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學習,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計算機的各個設備部件,掌握了計算機外部線路、部件的連接方法,而且還掌握了思考問題、探索問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的潛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體現,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2.設置探索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任務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訂出切合實際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學習和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預定的教學任務。如:在學習《數據的計算與排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為班級期中考試的成績進行統計與排名”的任務,讓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看書、討論,并上機動手實際操作,編排班級成績數據和學生名次先后順序。任務完成后,請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選派一名能夠代表他們小組最高水平的學生來匯報任務完成的情況。教師則隨時觀察學生的進度,當有某位學生領先時,教師就可以大聲表揚,同時還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督催”那些動作相對遲緩的學生積極探尋各種方法,加快任務完成的速度,提高任務完成的質量。最后,通過期中考試統計排名表格任務的實踐操作,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學會數據計算與排序的相關知識,而且都能夠觸類旁通地完成其他函數的計算,從而提高了學生操作、使用計算機的
能力。
三、多元評價,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程教學的評價應該采用多元評價的體系與方式,從各個層面、各個方位來評價和激勵學生。具體來講,教學評價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內部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多種形式。學生的自我評價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與能力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鍛煉學生學會相互評價、公正的評價,學會從多個角度、采用多方法、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學生的能力。
小組評價,就是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價,就是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學習的過程與學習能力的提升等進行合理的評價,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深入認識。但是,根據我們觀察和調查的情況,初中學生在進行相互評價過程中,大多數都是習慣挑對方的毛病缺點,而不是正確肯定同學的優點。這時信息技術教師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引導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能發現他人的不足,更要發現他人的優點,全面評價學生之間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營造一種互幫互學、輕松愉快、和諧上進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之間與人友善相處的能力。
總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該是多元化的關注過程,培養能力、多元評價。實實在在地提高初級中學的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推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楊曄琦.淺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策略與方法
[J].蘇州教育信息化,2014(5).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