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平
(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中學)
摘 要: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處于“高付出低回報”的不理想狀態,教師殫精竭慮地教,學生絞盡腦汁地學,教學質量卻居低不上。反思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爸褐?,方能百戰不殆”,這句話在教學上也是適用的。每一個老師,要想做好教育的事,首先要融入學生群體。
關鍵詞:英語;策略;融入;發現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處于“高付出低回報”的不理想狀態,教師殫精竭慮地教,學生絞盡腦汁地學,教學質量卻居低不上。反思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脫離現實情境的教學內容和缺乏情感的教學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許多老師片面地認為,“嚴師出高徒”,對學生一味嚴厲,單詞不會讀寫,就以罰抄代替,考試不及格,就抄寫試卷若干遍。更有動輒就叫家長到學校來,把家長和學生一起訓誡等,懲戒方法繁多,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被動狀態,心里不想學,又不得不學,學習效率低,學困生群體不斷擴大。這或許就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愛是最好的教育”,筆者立足教學實際,援引教學實例,以如何轉化學困生為切口,淺談一下如何有效進行英語教學。
一、愛是融入,是了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句話在教學上也是適用的。傳統觀念里,大多老師認為,班主任才要走入學生群體,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學生情況,至于任課老師,沒必要這么做,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老師上課提問:“就是你,靠窗的那個學生來回答一下”“第三排,最胖的那個女生,起來回答問題”“最后邊,坐在垃圾箱前的那個男生”……個別老師,甚至在學生臨近畢業,還不能準確地叫出學生姓名。試想,面對這樣熟悉卻陌生的老師,學生哪里有學習的熱情?不了解學生,有時甚至會傷害到學生。記得有一次,我讓以Introduce my family為題學生寫作文(介紹我的家庭),有一個學生沒有交作業。我當時非常生氣,把他叫到辦公室,一頓訓斥,嚴厲喝問他為什么不交作業,他始終沉默不語。他的沉默讓我更加氣惱,批評得愈發厲害,他終于忍不住,小聲哭了起來,哽咽著說他沒有家庭,他的父母都不在了。我一下子語噎,不知道說什么好。后來我經過了解,才知他的父母,是在一次車禍中雙雙離世的。他一直寄養在姨母家,而姨父不太喜歡他。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感與情感的融合。每一個老師,要想做好教育的事,首先要融入學生群體,了解每一個學生,學生的家庭情況、家教環境、親友結構,以及學生從小學到現在的求學經歷、基礎知識、交友情況等,了解得越多,融入得越深,就越能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就越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
二、愛是發現,是關注
沒有哪個學生,是天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好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形成了不少惡習,他們在學習習慣、思維習慣、行為習慣、表達習慣等各方面,與班里中上等學生相比,都要差一些。教師要首先確定“每個學生都想學習好”“每個學生都有優點”這樣的理念,用一句話說就是:“不是學生沒有優點,而是缺少發現”,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對學生多觀察、多關注、多發現。比如我班的李某男生,可以說是個“壞小子”,英語學習差不說,還特別愛整人,上課時愛說話,愛做小動作,招惹旁邊的女生,揪揪人家頭發,往別人后背扔紙團等都是他的斑斑劣跡。我原本也不喜歡他,經常批評他,但我經過觀察發現,他即便如此調皮,班里的學生也并不是真正討厭他,反而還很擁護他。經過了解,我才明白,他是一個特別孝順的孩子,對父母、對爺爺奶奶都很好,節假日不是幫家里干活,就是到外面打工,贏得了家長們的好評。他還很義氣,樂于助人,為人慷慨,不拘小節,誰有了困難,他都會盡自己的力量幫一把,幫別人提水呀,打飯呀,搶著倒垃圾呀,是個熱心人。知道了這些,我就常常找他來幫忙,給我改聽寫卷子,每次聽寫,我都抽十份左右讓他改,在改的過程中,他找到了樂趣、找到了自信,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有一次他竟主動對我說:“老師,我寫得最差了,這次能不能不算,你給我重新聽寫。”這真讓我驚喜,他有這樣的想法,就是一大進步呀。我便就此表揚他,并教給他一些識記單詞的技巧,之后還在課堂上多次表揚他,一學期下來,他竟然前進了11名??梢姡瑢W生多觀察、多發現,用優點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地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學困生是班級中較為敏感的一個群體。教師除了要多了解、多關注他們以外,還要適當采取“差異性策略”,比如,可以適當降低作業的難度,放寬一些要求,別的同學做五道題,他們做三道題就可以;比如考試,別的同學100分以上給予表揚,他們只要考到八九十分,就要表揚鼓勵;比如開家長會,就要多說學困生的優點和進步之處,少批評揭發。
心在哪里,愛就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關愛每一個學困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教育一定能煥發光彩。
參考文獻:
[1]克里希娜穆提.最好的教育是愛[M].張寬寬,譯.中信出版社,2013.
[2]吳櫻花.遭遇學困生:學困生的教育與轉化技巧[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