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英
(廣東省清遠連州市第二中學)
摘 要: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宗旨,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學,明顯只能教出考試機器,教出高分低德學生的教學,這是違背教學大綱的行為。高中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勢在必行!語文科應結合教學任務,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次高三月考,我們用了惠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的試卷。我負責改第四題選考題(一)(即16、17、18小題)。當改到第18小題時,我被學生的答案深深地震驚了:這題和答案觀點一致,認為豪和杰兩人都不是真豪杰的學生,在全年級546名同學中,占不到20%。也就是說超過八成的學生,有人認為豪是真正的豪杰,有人認為杰是真正的豪杰。(正確答案兩人都不是豪杰)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高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標準出問題了!高中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勢在必行!那么,語文科怎么結合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師要有育人意識,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等素質。學生學會做人,可以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從而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德育在其中處于首要地位。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段話的精髓是語文課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語文課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最近幾年,筆者聽過不少課,有名師送教下鄉的課,有地級市內同課異構進行交流的,有校內觀摩示范課……不管講課還是評課,教師們幾乎都忽略了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思想教育這一點。這成了許多本可以更優秀的課例的一個嚴重的缺陷。
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宗旨,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學,明顯只能教出考試機器。教出高分低德學生的教學,這是違背教學大綱的行為。語文教學既是知識的傳授,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勢下如何寓德育于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是每個語文教師面臨的新課題。
二、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徑
有一年,我擔任高一某班語文教學,兼任班主任。期中考試前,有一位家長經常打電話和我聯系,主要問她女兒吳×麗在學校的支出,看女兒有沒有亂花錢。期間她和我談到,女兒在家很不聽話,對母親很不尊重,常罵自己的母親“八婆,別煩我”“你去死吧”等之類的話語。語氣中,這位母親透出無奈、哀傷和痛苦。得知這個信息,作為班主任的我就很注意觀察這名同學,發現她逆反心理很強烈,所以不能直接找她談話。我們的粵教版必修一的課文中選入了老舍的《我的母親》。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寫的內容,如“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并結合生活中母親的點點滴滴,去感悟作者對母親的深情,去體會母親的偉大。我甚至插講了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和分娩時的痛苦。我注意,有的學生眼中有了淚花,而吳×麗同學,低著頭,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我專門設計了三道課后題目讓學生做。第一道是:你知道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嗎?第二道是:你知道母親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第三道是:你曾經為母親做過些什么?將來你打算為她做些
什么?
這個單元學的是傳記,作文是介紹自己,給自己寫一篇小小的傳記。于是,我又讓學生從母親懷上自己時寫起,(不了解自己未出生時的情況的,回去問家長)看誰寫得最好。
經過這一系列教學和教育,期中考試后開家長會時,吳×麗的母親對我說,女兒變得乖巧好多了,雖然還是不肯分擔家務,但不再對著母親大吼大叫了,不會再大聲頂撞家人了。
語文教材編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點,教師應該從教材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某一方面的品質教育。
三、節假日、紀念日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
語文課同時也是情感的教育課。歷史告訴我們,文人是多愁善感的,正如魯迅說的,“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這固然是“他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當然不明白這是自然現象”。但我想,這很大一部分緣于文人的多愁善感吧?抓住節假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中情商的教育,也是我多年來例行的做法之一。在節假日,我會提醒學生:你給父母祝福了嗎?植樹節,你參與綠化,保護環境了嗎?教師節,你認真聽課,感恩老師了嗎?……
再如,學習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一文,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祖國在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下的哀痛,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我特意截取了電影《南京大屠殺》的一段,播放給學生看,給學生講解“九一八”紀念日的來由,同時對學生進行勿忘國恥、富國強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所花時間不多,但切實地讓學生體會到了國家興亡,人人有責。
四、抓住講評作業、試卷的機會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強度加大,精神壓力增大,每月一考,每周一考甚至天天練。很多教師就和學生一起一頭扎進了題海之中,往往忽略了品德教育。
其實,就算是考題評講、作業評講,一樣可以滲透品德教育。例如2013年廣州一模的語言運用題,給出了一幅漫畫——“湊夠一撮人馬上走,和紅綠燈無關”。這句“中國式過馬路”概括的話,引發網友熱議。此時試卷就成了很好的素材,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又如筆者開頭提到的惠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的試卷中選入的許行的《一步棋》。評講此卷時,我們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兩人都不是真豪杰。豪認為自己棋技很高,看不出與杰的差距,顯其自傲;對弈時豪對杰之財物頗多垂涎,顯其貪婪;對弈中,豪受杰表象迷惑,易驕易躁。故非真豪杰。杰是狡詐、虛偽之人。他故意在首局對弈時輸給豪,誘使豪與自己賭棋;在對弈中陰招連施,得豪家產后又惺惺作態,迷惑眾人。故非真豪杰。且對弈本為消遣,豪、杰二人卻作賭具之用,并以身家性命作注,皆非真豪杰。
總之,品德教育并不是定時定點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其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應保持對學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承擔起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任;利用每一堂課每一篇課文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從而使學生成為不僅學習好,而且道德品質高尚的有用之才。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