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偉
(海南省屯昌思源實驗中學)
摘 要:中學時期是我們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由傳統的技術人才轉變為多元化的人才,尤其是一些藝術性人才的需求,這也是目前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向。音樂是中學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科目,特別是針對音樂器樂教學,不僅需要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且還應當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與訓練,而這些往往需要依附于相應的社團組織,而研究中學學校管樂團的組建和訓練,也將為中學學校音樂教育改革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學學校;管樂團;組建訓練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管弦樂教育已經成為目前學生素質教育的必要環節,其主要的意義就是提升學生的個體藝術素養,特別是對于中學時期而言,管樂團的組建和訓練側面體現出音樂教育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而在此,筆者將通過本文就中學學校管樂團的組建和訓練方面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與探討。
一、中學學校管樂團的組建方法
1.科學規劃樂團配置
管樂團對于學生的音樂素養要求較高,因而樂團的組建和編制需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中學學生無論在音樂素養還是教育水平都無法達到高等院校的標準,管樂團的人數配置應當保證為中小型規模,而人數約為三十人。根據管樂器的特征與學生的能力,也可以分為木管部、銅管部與打擊樂部。此外,區別于專業音樂院校與高等院校,中學學校的管樂團配置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聲部人員數量良莠不齊的問題,而對此則需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方面由同種樂曲的樂手進行取代。例如,薩克斯演奏分為中音和低音,而低音人數不足,則可以由中音部分演奏人員補足,因為兩者無論在演奏方法以及技術要求都極為貼近;另一方面則選擇類似樂器樂手補足。例如,雙簧管樂手缺少時,可以調用高音薩克斯樂手補足,因為兩者的音域和音色存在相似性。
2.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
要保證中學管樂團發展進入到新的時期,則需要強化樂團科學管理體系的構建。而具體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規定具體的演奏練習場所和周期。基于指導教師的科學配置基礎,可將校內音響表現較好的演奏劇場視為合奏練習的主要場地,而且團長需要進行科學的練習時間規劃,即每周全體練習時間應當在兩次以上,以便充分強化樂團內部的配合水平與默契度;其次,構建嚴密的考核機制,管樂團的學生構成較為復雜,可以包含多個年級、年齡段,因而需要具有嚴密的考勤懲獎激勵體系,方能保證整個樂團的凝聚力,這樣也能間接提升日常訓練的效果,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二、中學學校管樂團的基礎訓練
1.力道練習
區別于專業交響樂團,弦樂聲部是管樂隊主要缺失的聲部,因而要保證演奏的平衡性,則應當從力道管控方面入手。而且管樂團運用的各類樂器的最高音量存在差異性,即便是譜例之中要求一切聲部演奏均要達到最大的力道,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切聲部都需要盡力達到最大的力道。有時,單一小號的音量就可以完全蓋過整個單簧管或長笛聲部的演奏聲音。因而在現實彩排與表演時,樂團各聲部的力道均衡都需要預先進行詳細周全規劃。而且要減少聲部之間音量的差異性,則需要在樂隊聲部配置方面提升木管聲部的樂手數量,而且通過這一方法可以有效減少聲部音量平衡存在的不足。此外,在彩排過程中,需要注意樂器各組之間的力量配合練習。
2.和音練習
和音也是管樂團在演奏過程中常見的表現,而且和音的方法也具有多樣性,這也是由于演奏聲音的多樣性決定的。例如,根據聲音的高低可以分為高音、中音、低音等等,這些聲音兩兩科學配合進行演奏,往往能夠保證演奏的“立體效果”與“沖擊效果”。此外,在同類樂器演奏和音的過程中,無論是根音、三音、七音等的演奏力道都需要適應正常人的聽覺,而且需要滿足相應的比例要求。當然最終的練習效果判定主要是根據演奏順暢與樂章表現
方面。
3.音色練習
就中學管樂團而言,由于參加演奏的管樂器較為多樣,因而音色的差異性也是必然的,而且合奏、獨奏等演奏流程中,音色的選用也會出現相應的改變。諸如,在合奏時,需要考慮演奏的協調性,因而任何樂器都不能突兀表現,所以需要減少自身的音色特征表現。同時側重于聲部及和聲力度的均衡方面;而在獨奏過程中,樂團的整體音色都需要盡量突出與貼近獨奏樂器的音色,從而保證演奏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多數中學而言,管樂團的組建和訓練都需要遵循相關的規則,特別是針對中學學生音樂素養不足,自由性較大的特征,要保證訓練過程中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強化學生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當然也需要注意選擇科學的訓練方式,從而保證學生對不同訓練的目標進行完整認知。
參考文獻:
[1]黃聲巍.高職院校業余管樂團的組織管理與訓練[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3):24-26.
[2]何芳,葉志丹.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學生管樂團訓練的策略[J].教學導刊,2014,2(2):92-93.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