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英

(浙江省義烏市江東中學)
摘 要:以“大氣層”“電與磁”“空氣與氧氣”的教學為例,通過兩種“學為中心”課堂的對比,深入分析教材,引入和挖掘深層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自我思考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大氣層;電與磁;空氣與氧氣;深層知識;自我思考
本人資質頗愚,卻也成績優異,但老實說并非勤勞之輩。本人相信也許是有一種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學習上走捷徑。于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投身課改,結合自身特點采用深層知識教學。以下是我對這種教學方法的價值的一些思考。
一、深層知識教學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對深層知識的挖掘和呈現,首先,需要教師去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編排的意圖,質疑教材。其次,要求教師善于把深層知識淺顯化、具體化呈現出來。再次,能夠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指明方向并提供動力,引領學生從本質上分析和解決問題。
以八年級上冊《2.1大氣層》為例。
對“氣溫隨高度垂直變化”知識的教學,教材中用介紹的方法,隨附一張“大氣溫度隨高度變化”圖,然后依次介紹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及外層的大致高度、溫度分布、特點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理解起來突兀,記憶起來困難,且過段時間就混淆。習慣上教師會要求學生記住“橫放的W”形狀,對溫度的分布就了如指掌了。
我們來看看深層知識教學模式是如何突破這個難點的。
教師提問引入:“你知道地球大氣的熱量來自哪里嗎?”
有的學生說來自太陽,也會有學生說來自地面的反射。(如果沒人說,教師可以質疑月球為什么晝夜溫差大,引導學生說。)
直到學生分析歸納出:離太陽近的這部分大氣的熱量來自太陽,地表附近的大氣的熱量來自地面的反射。即把大氣劃分為兩層,靠近地表的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外層的大氣,溫度隨高度的增加(離太陽越近)而升高。
教師板書展示“橫V形狀”圖,對比教科書上實際大氣溫度的“橫W”曲線圖。同時多媒體展示一組大氣成分及作用的資料(其中有臭氧層,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地球生物免受傷害)。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找到原因:在大氣的臭氧層所在高度的地方,吸收紫外線而溫度升高,于是出現一個小波動,如圖上的
黑點。
這種教學思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對業務的精益求精及對知識、對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給學生的東西,即當他忘記所有學校里學到的東西之后剩下的東西。”相信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學生才能學到離開學校后剩下的東西。
二、深層知識教學能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系統
“要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這意味著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應是結構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強調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注重對知識的整合和知識的內在邏輯,所以,教師應挖掘深層知識,強調遷移運用、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比如,在《1.1指南針為什么能指示方向》一課中,通過“玩一玩其中的磁鐵”“磁體哪端磁性最強”“指南針靜止時指向”“磁極間相互作用”等系列活動了解了磁性、磁體、磁極的概念和磁體的性質,體現了“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生動活潑,既動手又動腦的課堂場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獨立思考。確實是一個成功的課堂設計。
美中不足的是,當熱鬧的課堂快結束,我們來歸納磁體的三條性質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只能講出“同名磁極相斥,異名磁極相吸”,把“磁極、磁性”等概念都歸為性質了。由此,我看到我們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少了一點自我思考。于是,我讓學生回憶學習“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時,觸及過“變化與性質”的區別,當時學生分析歸納出“性質”的描述通常結合“會、易、能”之類的字眼。學生馬上頓悟,從而歸納出磁體的性質: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如果能自由轉動則會指示南北,能對磁體產生相吸或相斥的力。
綜上所述,深層知識教學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及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都有其積極的一面。當然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兩面性,用深層知識教學時,應注意在平時的學生練習中要求學生用原有知識和理論水平來解題,不出現這些深層知識。告訴他們這些具體知識將會在高一級學段繼續學習,我們現在只是了解個皮毛,所以在高一級學段學習中還是不能大意、懈怠。就如,同樣是力學,初中學了,高中繼續學,大學還學,但絕不是同樣的內容,這是個逐步修正、逐步抽象化的過程。關于深層知識教學價值的思考,我在這里僅是拋磚引玉,歡迎同行專家提出寶貴批評意見。
參考文獻:
何彩霞,岳波.教重要的深層知識:以“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為例[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3(9).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