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美發中學)
摘 要:如何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成為現在思想品德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過去傳統的說教已經適應不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現在步入信息時代,全國各地發生的新鮮事我們都能在第一時間知曉。把時事教育與思想品德課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下面就來討論一下如何把思想品德課與中學時事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時事教育;有效結合
時代在變化,現代中學生已經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應該“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事實證明,那些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蠱惑。社會上經常存在這樣的現象:十幾歲的孩子和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偷盜、搶劫、打架斗毆,無惡不作。所以,思想品德的教育至關重要。時事新聞正好可以提供教育素材。它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可以從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中學到做人的道理。
一、初中思想品德與時事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1.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時事熱點都是最近剛發生的,并且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結合時事政治,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時事讓學生有事可議,有話可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學氛圍。
2.提高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通過對社會上時事熱點的分析能夠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初中一年級下冊《珍貴無價的自尊》中講到自尊即是自我尊重,自己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侮辱和歧視自己。同時講到我們應該尊重他人。我們的自尊是在他人的呵護和激勵下形成的。尊重他人也是自尊的需要。公交車上就發生了農民工被歧視的一幕。事情發生在大連,網友講述:“一位農民工上車后坐在我前面的座位上,隨后就聽到司機指責農民工衣服太臟,不應該上車,說公交公司有規定。農民工沒有說話,只是很尷尬。”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農民工應不應該坐公交車。學生會積極地開動腦筋,對事件進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判斷能力。最后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農民工是城市的建設者,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他們不可能衣著光鮮。農民工臟了自己,卻美化了環境。他們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和農民工乘坐同一輛公交車,自己是否也曾經嫌棄他們衣服臟,而在背后議論他們。通過分析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更懂得尊重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思想品德與中學時事相結合的有效策略
1.將時事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當中
由于當前我國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的時事內容比較少,還不夠完善。單憑教材中的知識,遇到具體問題學生還是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利用時事來教會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專門的時事教學專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按座位號讓學生輪流進行時事演講。這就促使學生課下主動去搜集時事資料。一周結束,教師可以拿出一節或者幾節課來專門對學生所分享的時事進行評析。教師也可以組織時政小論文比賽,每周評選出“時政小明星”,給予一定的鼓勵。
2.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強化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逐漸走進課堂,給思想品德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在結合時事熱點的時候,可以將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加入課堂中。有了互聯網,教師就不用再浪費時間去搜集資料。互聯網的搜索引擎能夠幫助教師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有些時事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復述,有些復述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很難再現事件發生現場。多媒體中的視頻和音頻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2015年9月3日我國進行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現場宏偉壯觀、莊嚴而神圣。首先出來的是老兵,他們是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戰士,是從苦難中奮斗過來的英雄,他們永遠不會被歷史忘記。上世紀前葉,日本法西斯把我國拖入戰火的硝煙中,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期間發生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令我們永生難忘。正是這些戰士挺身而出,冒著敵人的炮火奪回了一寸又一寸土地。從視頻中我們看到他們已進入耄耋之年,但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從來沒有停止過為祖國奉獻的腳步。再看看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們踏著雄壯的步伐,向世界展示著守衛世界和平的決心。視頻中各種先進的武器說明了中國人再也不是過去的“東亞病夫”。相信每一個看視頻的學生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們的愛國熱情又重新被點燃,更加發憤圖強。
總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離不開時事,教師要善于利用時事,使其真正發揮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王進洲.合作互動感悟升華快樂學習:淺談七年級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策略[D].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六卷),2013.
[2]孫宗峰.激活思想品德課堂這盤棋[N].商丘日報,201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