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遼寧省鞍山市第三中學地理組)
摘 要:地理思維能力是高中生學好高中地理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性思維能力。在以往的高效課堂評價中,往往是從學生是否在課堂中學會相應的知識來考查,其實,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更應該作為高效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來對待。畢竟地理知識的學習最終都是為了能夠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而在分析與解決的過程中,地理思維能力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關鍵詞:地理思維能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現狀
從高中地理學科的性質來看,雖然高中地理是文科學生的重點學習內容,然而其內容屬性方面涉及了一些理科的概念,這就導致很多喜歡用傳統文科思維進行學習的高中生面對高中地理像高中數學一樣,無從下手。具體表現為:對地理知識理解的深度不夠,停于表面,無法進行靈活變換;地理思維能力較弱,無法就具體地理問題進行分析;地理課程學習興趣較低,對地理知識不理解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高中生,更困擾著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師。
二、地理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所謂地理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對地理知識進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地理學科之上的,融合了文科與理科特性的思維方式。通過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地理問題的解決上更為靈活變通;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地理知識的理解上更加系統全面;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敏捷地找到地理問題解決的思路與辦法;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在學生面對地理問題時產生更多的興趣。
三、在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中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那么,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與方法來達到培養高中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呢?
(一)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既有從全球著眼的知識闡述,也有從局部進行的細致分析。很多時候學生對局部地區地理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會將其與全球整體相割裂,無法將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我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正是學生地理思維能力不強,地理知識體系理解不全面的表現。例如,在對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講解時,學生已經對全球的經緯度產生了一定的認識,已經能夠從總體上了解到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理學科中常見國家的大致經緯度。因此,在地理知識的練習題中對區域經濟、環境問題進行考查時,往往不會出現該地區的具體名稱,而是以經緯度的形式代替該地區的具體名稱,但是很多學生卻無法通過經緯度來鎖定考查的區域。教師應在課堂中反復引導學生對重點地區的經緯度進行觀察,提高學生對經緯度的認知和識別能力。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科學的運用能力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強調學生在對高中地理知識進行理解的過程中,能夠將知識真正轉化成能力。很多學生能夠對課本中涉及的知識點熟練記憶,卻不能很好地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年級的地理教學中,教學內容都是僅僅圍繞區域地理情況與其經濟、環境、資源等相聯系進行介紹的。其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到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想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不妨從學生所在地入手,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探索本地區地理環境方面的優勢與劣勢,并與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相聯系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內因與外因相結合,提升地理的分析能力
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是高中政治學科的哲學內容,但該觀點在高中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同樣適用。針對區域地理現象的原因分析時,都需要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同一現象進行分析,但很多時候,學生似乎并不能全面而系統地對該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而這也是很多學生在高考中經常失分的重點內容。我們認為這與學生對原因分析時無法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全面看待問題有著一定的關系。例如,對“西北荒漠化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而內因就是人為原因,外因則是自然原因,并逐條闡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形成全面的分析能力。當學生能夠習慣運用這一能力對地理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時,再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快速找到解題
思路。
地理思維能力是學生在高中階段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同時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高低也是高中地理高效課堂評價的重要標準,本文就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尹繼文.以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5(1).
[2]李姝麗.運用高中地理活動性課文培養學生能力的研究:以人教版必修一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張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