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學兵
近年來“微課熱”席卷全國,微課資源在數量上呈現爆發式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的教育信息不斷深入發展,教育新常態已經到來。但與此同時,在微課開發與應用方面也出現了諸多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如微課質量參差不齊、體系化程度較低、商業化程度高、公益化程度低、重開發輕應用、地區分布不均等。就當前而言,大部分優質微課資源都是由少數在線教育公司花高價聘請教師錄制的,一線教師和學生要想獲得這些微課資源的使用權必須花大量的資金購買,然而購買來的微課也并非十全十美,其針對性不強的弊端,嚴重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使用,這與“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明確構建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意義十分重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伴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教育教學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學習形式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關注。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不能固守成規舊說。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態下教育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學生新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夠更好的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促進教育公平最根本的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目前就某一地區而言,優秀的學科教師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學校,這部分優秀教師專業功底過硬,學科素養較高,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為靈活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方面,他們對知識點的講解要么深刻透徹、要么通俗易懂、要么幽默風趣,這對于本地區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寶貴資源,讓這些優秀教師給自己上課是他們的愿望。但由于精力有限,技術條件限制等因素,要讓這些優秀教師給本區域內的所有學生上課在過去是不現實的。為了使這些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在本區域內得到推廣,起到引領和示范的作用,過于一貫的做法是采用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錄像課。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做法對教育的積極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公開課、觀摩課、優質課、錄像課的直接受益者是教師而不是學生,當參加活動的教師再把自己學到的內容傳遞給學生的時候,或多或少會發生一些變化,這極大地降低了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性。
借助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可以將區域內的優秀學科教師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通過政策鼓勵、專業培訓、宏觀引領調動區域內優秀學科教師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術設計制作優秀微課資源的積極性,進而提升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于學生學習的水平,促進區域教育公平。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也就是要教會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開展個性化、自主化學習。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聚焦、講解精煉的特點,每一節微課只講一個知識點,時間在10分鐘以內,這尤其適用于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課后鞏固、考前復習,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很多一線教師或許都有這樣的一些感受:1.平時都會布置學生課前預習,但是真正做到課前預習的學生卻很少。2.每次上課結束時雖然自己都會說一句:如果對某個知識點沒有聽懂的話課后可以單獨問老師,但事實是很少有學生會在課后找你輔導知識點。3.當單元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高考.....如期而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做全部的知識梳理和復習,但是這樣的復習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實際需要復習的往往只是某個單元中的某個知識點。
其實以上三種現象反映出的是傳統“一對多”教學中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教師教學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成就感不強、主動性缺乏的問題,借助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將有助于解決這樣的問題。
首先,要使課前預習有效,一個重要的做法是讓學生在預習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自主預習的內驅力。這樣的成就感基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決問題而獲得。在此我們并不能簡單的認為只有解決了問題才會獲得成就感,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解決問題才會獲得最高的成就感,并且如果只是一味的發現問題而自己無法解決,那么此前獲得的成就感將伴隨問題的增多而遞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造成學生預習低效甚至無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學生學科基礎較差,對于他們來說課前預習意味著將要面對眾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預習難以給他們帶來成就感。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知識點在課前預習也不懂、不預習也不懂,那還不如留在課堂上等老師講解。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上就容易養成了一種“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缺乏主動性。在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引領下,各學校優秀教師將共同協作,開發成體系的微課資源,其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利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根據自己的需要觀看以輔助課前預習。這將在學生課前預習階段營造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對一”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解決更多的問題,從而找到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驅動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其次,在課后的復習階段學生很少問問題,但這并不能代表所有學生對課堂所講的知識已經全部掌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忽視的有四點:第一,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第二,教師和學生本身的角色差異而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距離感;第三,學生過于在意周圍同學的看法,擔心同學會認為自己問的問題沒有水平而嘲笑自己;第四,當學生去找教師輔導時教師因其他事情不在辦公室,多次未果之后,學生也就不再愿意主動找教師輔導了。在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引領下,校際間學科教師共同協作開發成體系的微課資源,依托網絡可以搭建學生與教師的 時時互動平臺。這樣一來,對于未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點的學生,他們可以輕松的找到相關知識點的微課進行再次學習,對于已經掌握課堂知識點的同學來說,他們既可以再次觀看以鞏固知識點,也可以觀看下一階段的微課視頻提前預習;當遇到問題時,學生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與教師互動,這種虛擬的網絡空間往往會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拉近師生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提高學習自主性。
最后,在課程需要整體復習時,會出現以下矛盾:1.并不是所有教師都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這無形中已經造成了學生享受教育資源的一種不公平;2.當有足夠時間完成時,教師往往采用統一進度、統一方法、統一內容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的現實往往被忽視:①有的學生需要復習全部章節知識;②有的學生只需要復習部分章節的知識;③有的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帶著復習。這個時候如果是以統一的步調進行全部知識的復習,那么對于只需要復習部分章節知識和不需要教師帶領復習的學生來說,將會浪費大量寶貴時間,而他們本來可以利用這部分時間開展更高層次的、更深入的拓展學習。在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引領下,學科共建共享成體系的優質微課,有助于學生按照章節目錄的知識圖譜開展“哪里不會點哪里”的個性化復習,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復習的效果,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發展具有普遍性,這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以微課為代表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正在引起教學的深層次變革,翻轉課堂、專遞課堂、泛在學習等各種新的教育和學習方式正在興起,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也顯得更加鏗鏘矯健,構建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將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并助推教學深層次變革。
就目前而言,教師參與學科組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不強、流于形式等問題十分普遍,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學校煞費苦心出臺眾多的約束制度。例如,將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情況與教師的各種考核掛鉤,這才能勉強迫使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然而,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和決定性因素,教師的主動參與才是教研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前置條件,如果沒有教師的自主參與,任何外部的力量都是徒勞,甚至會起反作用,使原本可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教研活動演變成教師的一種新負擔。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教研活動缺乏創新,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對教師的吸引力不強;2.學科組內的教師往往風格各異,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教學設計、有的擅長多媒體技術、有的普通話標準......然而,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大多是各自為陣,教師的優質資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教師身上所擁有的特長并未被充分的肯定,教師在教研組內找不到存在感。
對于學科組教研活動存在的上述問題,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能夠有效的進行化解。1.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學科組教研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教師可以學到更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擁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更好的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2.在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引領下,校際教研組之間會自發的形成一種競爭和參照。一方面,在面對這種外在競爭時本校學科組教師的凝聚力會得到增強,對開發與應用微課的積極性會自發的提高;另一方面,區域內教師有了更多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這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區域內教育的發展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3.教研組內的教師在開發微課時能夠相互協作發揮各自的特長,善于教學設計的老師負責微課設計、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負責微課審核、多媒體技術好的教師負責技術支持,這樣一來教師們的優點在組內可以得到認可,有利于增強教師對教研組的歸屬感,進而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4.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符合當前教育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要求,在共同協作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不斷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在互聯網+教育搭建的移動教學平臺上,教師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會因自己的微課被學生觀看認可而獲得一種較強的職業成就感。
開發微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微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這是微課產生和發展的價值所在。傳統課堂“課上講解知識點+課后學生內化”的教學結構將會因為微課的開發和運用而逐漸的改變,由于微課輔助學生的課前預習之后,學生在課前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樣一來傳統課堂上教師用于講解知識點的時間就有大量結余,如果教師還是一味的講解知識點,那么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而言就是無價值的。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這部分結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深層次的學習,例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進而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發生深刻的變革。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此后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紛紛出臺相關方案,這些舉措都將為學生今后的移動學習提供更便捷的網絡條件。但是就目前而言,雖然大部分的中學生擁有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但是使用這些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的卻很少,大多數都是用于聊天、玩游戲、聽音樂、看電影等。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學生利用移動設備能夠直接免費獲取到與學習課程有關的資源有限。目前網絡學習資源總量大,但是缺乏針對性并且收費較高,這不利于培養學生利用移動設備開展自主學習的習慣。第二,學生缺乏自控力和教育者缺乏引導的雙重失衡。這容易造成教師采取粗暴禁止的方法,而學生則是以教師越禁止自己越使用作為回應。
對此,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推動問題的解決。首先,在這一機制的推動下教師將有能力為學生提供成體系的完整微課資源并且免費向學生開放,這解決了學生利用移動設備不能免費獲得課程資源的問題。其次,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起于共建,成與共享,這將形成一種倒逼機制促使教師制定合適的規則引導學生使用移動設備開展學習。這樣一來,在學生能夠獲得學習幫助和教師制定規則引導的內外因作用下,學生使用移動設備開展學習的良好習慣將有望進一步得到培養,將進一步促進學生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公益性區域微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抓住這一契機將有利于推動教師之間的協作創新,促進學科教學的創新發展,更好的服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最終形成區域內“教師共建微課資源,學生共享微課資源”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態。
[1]張錦.基于共建共享機制的微課建設芻議[J].農業網絡信息,2015(05):63-65.
[2]朱愛芝.基礎教育信息資源區域共建共享模式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
[3]范建麗.基于微課的地方高校與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114-115+128.
[4]任曉燕.網絡環境下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8):33.
[5]明守剛.面向區域基礎教育的資源共建共享支撐平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6]柯和平,李春林.基于網格技術的區域性教育資源庫共建共享機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 (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