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030-01
新課程的改革,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能適應《品德與社會》新課程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注意角色的轉變,研究教法,搞好教學設計,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習與反思并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對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發揚民主,營造和諧氣氛,讓學生動起來
課堂上,教師用賞識的目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方式變了,評價學生的標準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知識面廣了,愛學、樂學了,也變聰明了,更可愛了,課堂更有生命力了。課堂成了師生平等對話,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樂園,學生的個性和靈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努力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尊重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濃濃的人文關懷帶進課堂,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面向全體學生,不讓發言成為少數"好學生"的特權與專利,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如在《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每人寫一份簡短的班長競選演講稿,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然后鼓勵學生,只要你在管理班級方面有特別的好方法,有好的人緣,有很強的組織和管理能力都可以為自己拉選票,讓同學們支持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這時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好多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都很積極,先叫平時不回答問題的學生,再叫幾個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對上臺演講的學生給予掌聲,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自信,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從而體現教學的平等性原則以利于學生整體發展。
2.創設情境,讓學生樂“動”
2.1課堂導入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若能設計出一個新穎有趣的開頭,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思維,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導入的好與否,直接影響課堂的質量,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在教《明天會更好》一課時,以講教師自己的親身感受的交流導入:孩子們,轉眼就要畢業了,即將告別我們的母校,此時此刻,老師的心情很復雜-有點高興,還有點失落;有點期待,也有點擔心,還有些難過,舍不得每個同學,舍不得我們生活學習在一起的每一天…那么同學們,你們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教師以生動的語言,親和的感染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2把課堂變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課堂。新課程以廣闊的自然和社會作背景,與社會、學生的實際有著廣泛聯系,因此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更要注意創設現實生活情景,讓學生關注身邊人和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過去課堂所傳授的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密,課堂成了與生活割裂的空間,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正努力還生活的本來面目,時時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如;在講《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時,設問:你在平時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時該怎么辦?引導學生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權,不能打擊報復,又不能自認倒霉。使課堂教學與平時生活實際自然融合,緊密聯系,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2.3讓愛、和諧、關懷等情感充滿課堂。詼諧幽默的品德課是最快樂的,今天的課堂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僵化模式,雷曼麥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們所接受。"采用詼諧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富有生機,讓整個課堂充滿快樂。如課堂上采用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到某公司應聘求職,主考官問他:"你幫母親洗過腳嗎?"大學生回答:"沒有。""那你幫母親洗一次腳再來吧。"大學生出于完成任務幫母親洗腳,當他脫下母親的襪子時,他內心震顫了,為了承擔家務、教育孩子,母親的那雙腳歷經風雨,已經變的粗糙、僵硬。當這個大學生再去公司時,他平靜地說,"你們不聘用我也沒關系,我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大學生最終成了這家公司的職員。而且布置一道課外作業,讓每位學生回家為自己的母親洗腳,并談自己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知行達到統一。這樣,學生們對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導,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照顧,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一則小故事,讓沉重的話題變得輕松起來。輕松諧趣的語言讓課堂色彩斑斕,學生興趣盎然。
2.4理論聯系實際,滲透時政和熱點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喜歡是最主要的,課堂上學生喜歡的事情會讓他們聚精會神,結合課本上的生活事例,利用鮮活的時事引發學生的興趣是品德課的一大亮點,如今年3 .15晚會曝光了相聲演員郭德綱代言的產品說明了社會呼喚誠信, "感動中國2015年人物評選",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實際行動弘揚愛國主義自覺履行公民道德規范,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或討論,或辯論,或演講,或搶答,形式靈活多樣,只要不把知識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一切方法都可運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學習的方式上,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環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例如,六年級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成長發展階段,在《明天會更好》一課中,將要畢業會出現很多問題與困惑。想朋友、老師說出自己的心里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最朋友,同學和老師的感激之情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材對這個內容進行了大膽的重組,圍繞"畢業"這一主題創設板塊:召開"難忘小學時光"故事會、各自抒懷、暢所欲言、互贈畢業紀念品,力圖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體會老師和同學們之間友愛之情。讓學生互贈賀卡,記錄友誼,進行留念。在這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中將主動權充分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建構知識,在生生互動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品德教育資源,組織學生討論。課堂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地方,課堂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的最佳空間。注意好三維目標的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有充足的自學時間,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的精神,從而充分展現其"主角"的形象,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讓《品德與社會》課在新課改的天空下開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