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新
摘 要:由于長期在爺爺奶奶、親朋好友等代理監護人的照顧下生活,在這種缺少父母親情的家庭生活環境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凸顯。要想解決這部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家庭、社會必須齊抓共管,從多方面入手共同引導和教育留守兒童,以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05
“在我上幼兒班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去新疆打工了,每年過年的時候才回來,在家呆一個多月就走了,我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感覺和爸爸、媽媽有些陌生。上小學一年級到現在,考試從來都不及格,上學期我考了最后一名,這學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這是本縣一名農村留守兒童在作文里寫下的心聲,短短數語,道出了孩子的絲絲憂傷與無奈。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工作為新涌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外出務工,為城市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但他們的身后卻留下了數千萬留守農村的未成年子女。總體來說,雖然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與一般兒童相比,他們在生活、行為、學習及心理等方面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其中不能完成作業者占7.2%,上學遲到者占4.6%,逃學者占3.7%,不想學習者占11.8%,對學習不感興趣者占13.6%。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不盡人意、思想情感創傷嚴重、心理問題令人擔憂。在情感教育方面,缺少父母親情,與監護人代溝大,情感問題很難找到傾訴對象,逐步形成了內向、自卑、孤僻、沖動易怒、頑皮任性等問題;在學習教育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從小沒有正確的學習導向,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往往心不在焉,應付了事,甚至沉溺網吧游戲,導致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在道德教育方面,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標桿,而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而祖輩們往往文化層次較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通常物質上滿足多,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導少,再加上小孩子是非觀念不強,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導致留守兒童放任自流;在家庭生理教育方面,現在農村還在性成熟的時間一般是14歲左右,這個年紀的學生大都在上初中,雖然他們知道自己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但常常會因為一些發育帶來的問題而煩惱,這不但影響了正常的學習,也會產生其他的一些不良影響。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一片空白,學校教育孤掌難鳴,社會教育力不從心造成的。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一)強化責任,充分發揮家庭的監護引導作用
一是引導家長轉變教育理念。針對農村不少農民“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掙錢過日子”等錯誤思想,教師應教育、引導廣大家長改變自私、片面的實惠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讓廣大家長尤其是留守兒童家長認識到完整的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和自身發展最有利的環境。家長要全面保障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努力創造條件,克服困難,盡最大努力減少家庭教育對子女造成的不良影響。二是引導家長改變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監護人要以身為范教育孩子,包括誠實、守信、待人、感恩、做人及價值觀念等,這樣的教育才更有說服力,才能讓孩子在一種良好、積極的氛圍中健康成長。在父母外出安排上,有條件的父母要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并在外出期間一定要確保通過各類通訊工具與子女每周的交流溝通,時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在校學習情況,給孩子給予更多的教育引導和情感關懷。
(二)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
一是完善管理機制。農村學校應把留守兒童關愛教育作為推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抓手,通過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監護人訪校制度,開通親情電話專線,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和網上視頻對話室等關愛措施,完善日常教育關愛機制,盡最大努力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影響。同時,農村學校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應有意識地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環境,班主任當好“留守兒童”的直接代管責任人,任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并成為“代管家長”,對留守兒童從行為習慣、感情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因材施教,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二是注重日常教育。學校應指派專門任課教師有計劃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強化日常行為習慣矯治,幫助留守兒童學會自我調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的心態。同時,積極引導教師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聯誼會、專題講座等特色活動,并充分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鄉村少年宮等活動場地,開展各類參觀和學習活動,進一步增強留守兒童的集體歸屬感。三是重視家校合作。學校及教師應做到經常與孩子家長或監護人聯系,這一方面可以適時將孩子在校情況與監護人進行溝通,給家長尤其是臨時監護人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和幫助,重點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進行糾正,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從而發現一些不良行為,并及時進行教育,尤其是及時彌補“隔代教育”的漏洞和盲區。
(三)加大投入,著力強化政府的教育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此外,還應不斷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強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大力改善農村小學尤其是教學點教學環境,配備專門保育人員或生活老師,從而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與關愛。
(四)優化環境,著力強化社會的教育延伸作用
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探索建立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護體系,大力鼓勵社會公益組織或有條件的愛心人士創辦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看護、興趣指導等服務。具體做法:在農村建立完善留守兒童之家,配備公共的農村留守兒童圖書館和文化室,為他們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強化社會關愛,組織機關干部、社會愛心人士、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引導他們成長;大力發展各類家長學校,定期開展對監護人特別是隔代長輩的培訓指導,逐步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加大對農村各種娛樂場所的管理,不斷凈化農村網吧、游戲廳等文化市場和治安環境,給農村孩子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部分,是一個極其復雜、牽涉面廣的社會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整合發力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逐步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工作機制,形成社會各層面齊抓共抓的關愛網絡,才能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參考文獻:
[1] 馬孝忠.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5):48.
[2] 何平.淺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8):315.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