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霞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他們越來越重視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并不斷嘗試著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主體性;合作學習;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85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學習和研究,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認識到學生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促進學生的能力提高和綜合發展是教師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具體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努力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情境,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呢?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工作:
一、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參與的快樂度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主要是靠情感和興趣為前提。只有學生調動起學習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樂于學習語文,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
教師和學生是整個課堂教學中的兩個基本因素,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教師要重視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良好學習成果的形成。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學生樂于與教師親近,才能把學生對教師的喜愛轉化到教師所教的學科上來。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積極地表達對學生的愛心和耐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實現情感的溝通與交流,用內在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輕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能夠緩解學生面對新知識的緊張心情,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兩點:第一,教師要始終意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一切教學活動環節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第二,教師要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不管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都要始終保持真誠溫和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關愛與支持,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
二、 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參與的廣泛性
要想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調動起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手中,努力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主要就是指學生的自學。當學生不再受到教師的思維束縛,能夠真正掌握學習主動權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思維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學習效果就會得到明顯的提高。比如在識字教學中,我不是直接一筆一劃地教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自己來當老師教給其他同學。首先,我會讓學生選擇自己要教的字,然后讓他們說出選擇的原因以及這個字的記憶重點,這樣的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加深了學生對字音和字形的記憶,使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舉多得。
(二)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學生之間相互影響、促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師除了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這種合作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表現,而是要實現真正的互動、交流與提高。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必須認真備課,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重難點和各個環節等問題。確定合作學習的目標和時間,使學生能夠在經過獨立思考之后在合作中有話可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作用,實現取長補短的目的。
(三)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自主學習的延伸,教師要注意在運用這種學習方式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已有的學習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提高與發展。在素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感悟課文內容,降低理解難度,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三、 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參與的有效性
在學生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教師就要考慮如何提高學生思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嘗試:(1)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只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激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而后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思維相互碰撞的過程中,增強學生思維的多向性。(2)努力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教師要允許學生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并且保護學生這種豐富的想象力。(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就同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要始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春輝.新課標下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4(7):147-148.
[2] 楊丹.讓生本教育與電子白板對話--淺談生本教育與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結合[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8):135.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