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山
[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要提升思想政治課對中學生愛國主要教育的成效,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展常態化、連續性的教育,在歷史文化傳播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培養學生的哲學思辯中明確真正的愛國主義,在學習實踐中引導學生踐行一個愛國者應有的行為。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愛國主義;教育;建議
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中華名族實現偉大復興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思想政治課作為學校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如何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作用,切實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是學校德育工作者一項永恒的課題。
開展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掌握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認知、情感和行為形成的自然規律,不僅需要深刻的理論闡述,更需要生動事跡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科學地把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于日常教學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提出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思考及對策。
一、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新內容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與特征,因而愛國主義教育在不同時期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愛國主義教育應與時俱進[1]。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運用國情資料,關注時事政治發展態勢,注意挖掘和利用社會熱點問題開展開國主義教育,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2012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為當代愛國主義注入新的內涵。因此,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緊密圍繞“中國夢”為主線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把“中國夢”教育不斷引向深入。
二、在歷史文化傳播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一直是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力量。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的瑰寶,他們都是思想政治課堂可以充分利用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教師在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播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熏陶,融愛國主義于政治理論教學過程中。如在對初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教學中,可結合重大歷史事件,引導同學們關注不同歷史時期民族精神的不同內涵。通過介紹歷史人物和革命先輩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生動史實,教育學生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激勵他們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奉獻給親愛的祖國,在奉獻社會和服務人民中不斷升華自己。
三、注重理性的教育,加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的哲學思辯
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叛逆期,對他們一味的灌輸愛國主義思想,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史,不能簡單的進行思想灌輸,而要注重理性教育,從哲學思辯的角度剖析愛國主義的內涵,結合教材的有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自己理解、自己感悟愛國主義。比如,在《經濟生活》的教科書中,“生產、勞動與經營”、“收入與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都包含著深刻的愛國主義成分。如通過“生產與經濟制度”的教學,幫助學生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觀念,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無比優越性的信念。又比如,《生活與哲學》教材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就是教育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正確地處理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等一系列問題,面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道路。
四、創設環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愛國主義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識的傳授或者空洞的說教,更要注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道德實踐。因此,思想政治課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緊抓課堂,而且要延伸到課外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歷史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在認真搜集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革命人物和愛國事跡的系列講座、故事演講、知識競賽、愛國主義圖片展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使青少年學生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氣氛中成長,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操,達到了書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統一,自我價值與服務于祖國和人民的統一。
五、注意教育的常態化、連續性,在一點一滴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在一點一滴的教育熏陶中潛移默化形成的。當前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容易使青少年思想混亂,是非、善惡混淆。因此,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常態化,持續化,不斷青年學生中積聚愛國主義的正能量,抵御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在現在的中學課程安排中,每周都至少有一次思想政治課。這就為思想政治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在講授教學要點的同時,巧妙地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使愛國主義教育成為貫穿整個教學始終的基本內容,成為思想政治課堂的主旋律。
總之,中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必須充分發揮以思想政治課為主渠道的學校教育作用,同時結合家庭、社會對學生教育的綜合影響,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共同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釋:
[1]王欣;愛國主義教育應與時俱進[J];科技風;2010年24期.
[2]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重要講話.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課題“學科教學與德育內容有機融合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FJJK1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