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飛
[摘 要]隨著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商務的不斷普及與發展,第三方支付不僅緩解了支付領域的諸多瓶頸問題,并且對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方支付也隱含著相應的金融風險需要有關部門的監管、發現和應對。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
第三方支付作為買賣雙方的中介,在交易的過程中充當了信用中介的作用,并且對于及時、快速且有效地解決虛擬交易過程中的信用問題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可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身的信用和沉淀資金運作卻埋藏的更加巨大的隱患,并極大地提高了金融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對此,相關部門必須進行必要的監管,規范第三方支付市場,在萌芽狀態下消滅潛在的風險。
一、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金融風險
當前,大多數第三方支付公司資金清算方式均采用二次清算,加之用戶數量和交易數額的激增,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金沉淀量也隨之增大。而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擁有了越權調用沉淀資金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第三方支付公司發生違約,那么通過該公司進行交易的商家和消費者將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另外,由于第三方支付的特殊性,信用卡套現和洗錢活動變得更加容易和隱蔽,也給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帶來巨大的威脅。筆者認為,第三方支付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金融風險就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沉淀資金風險
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基本都是通過延遲凈額結算的方式進行資金的清算,因此在支付和結算間必然產生一定的時間差,而這也直接造成了巨額沉淀資金的產生。按照當前的資金交易規則,客戶備付金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面的停留時間可以長達五個工作日之久,如果這些沉淀資金任由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行管理而缺乏相應的監管,勢必會埋下巨大的信用風險。對于此,央行頒布的金融法規明確規定:客戶備付金的所有者是客戶,并不屬于第三方支付,并且第三方支付公司禁止以任何方式挪用客戶備付金。舉例而言,因利用非客戶備付金賬戶非法存放并劃轉客戶備付金等問題,央行在2016年7月對銀聯商務和通聯支付進行了總額高達4680萬元的罰款,充分說明了部分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沉淀資金的非法挪作他用的風險已經達到必須整治的地步。
2.信用卡套現風險
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不斷發展,信用卡套現行為已經非常普遍,并且成本低廉、行為隱蔽。某些商家和個人利用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的交易支付,絕非以真實交易為基礎,不僅監管部門無法察覺,并為信用卡套現提供了便利的非法通道。盡管在2016年9月,“借貸分離”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用卡套現的問題,但是一些金額巨大并且有利益需求的商家和個人而言,相關政策依舊沒有從根本上實現信用卡套現行為的徹底杜絕。
3.洗錢與非法交易風險
由于第三方支付的清算行為大多借助互聯網進行交易,這導致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金融機構、商家與持卡人之間很難、甚至無法見面,因此對于交易的真實性與合法性難以進行可靠的保障。
不僅如此,因為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權利對交易雙方的款項用途進行監督和管理,這為非法資金的流動和結轉提供了便利條件。另外,由于第三方支付系統和銀行系統互不關聯,因此支付系統難以甚至無法跟蹤相應的資金流向,對其合法性更是無從監督。這為監管部門對資金流向和用途的控制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也給洗錢行為帶來了可乘之機。這是因為犯罪分子可通過捏造虛假的事實進行網絡交易,同時利用其方便快捷的特點進行復雜的往來交易達到資金轉移和洗錢的效果。
二、解決第三方支付金融風險的對策
1.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法律身份
對于上述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現狀和問題,金融監管部門必須通過立法和監督的工作實現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目前,央行出臺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已經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法律身份,并且提高了市場準入的門檻。同時規范了相關平臺的建設和運營,推動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另外,隨著《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的頒布,國家和央行還應當同時制定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進一步規范第三方支付市場在資金交易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充分保護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明確各方的法律責任。并有效預防網上洗錢等金融犯罪行為,讓所有的支付行為均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統一的支付平臺
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都采用自己的清算平臺,因此秩序混亂也成為了難以監管的問題之一。對此,央行應當采用統一技術標準和清算流程的方法,建立統一的支付平臺,使其清算平臺分別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銀行網上銀行業務系統進行直接的對接。在支付信息進入第三方支付平臺時,統一支付平臺需要對支付信息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清分和軋差,處理結果應統一提交央行支付系統進行清算,保證所有的支付信息都可以獲得統一和直接的監督。對于非法交易也可以實現及時的發現和信息的有效保留。
3.借鑒先進經驗促進內部資金監管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內部資金監管方面,我國還可以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舉例而言,目前的歐盟明確規定:只有商業銀行貨幣或電子貨幣才能成為第三方支付的交易媒介。這表示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展業務的首要條件就是取得銀行業或電子貨幣公司的執照。并且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歐盟便利用電子貨幣監管實現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監督與管理。
針對這個制度,我國可以把監管的重點集中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吸收客戶的資金管理方面:首先借助法規明確資金的所有權屬于客戶,并對客戶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金進行嚴格區分,同時參照保證金賬戶的監管方式對其銀行專戶存放和定向流動進行監督。其次,借助立法明確商業銀行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中的代位監管義務。這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規的規定,監控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動情況,并確保其資金的使用合法性,從而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資金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以此實現在內部資金方面對第三方支付行業進行的有效監督和控制。
總而言之,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央行和相關部門必須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管。從而保障國家能夠有效控制第三方支付市場的金融風險,實現其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第三方支付金融監管問題研究.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1.
[2]鐘菲.第三方支付平臺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研究.金田.2015.7.
[3]江婧楓.完善人民銀行對第三方支付有效監管研究.安徽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