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清
【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為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小學品德課要提供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經歷、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讓他們身心愉悅地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感悟提升,自主建構,從而形成多種能力。為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學情,創設多種教學活動情境,上學生喜愛的品德課,讓他們呈現出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 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生;品德;活動情境;策略
學生的學習狀況是教學要目標設定的前提,又是教學內容呈現的依據,還是教學方法選擇與教學活動預案的落腳點。所以,在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新課程改革提出,為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小學品德課要提供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經歷、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讓他們身心愉悅地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感悟提升,自主建構,有效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實際,創設豐富多彩活動情境,讓學生喜愛的品德課,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使品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低年級:“趣”中生成
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側重于習慣的養成,但單純的灌輸式教育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分散。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形象思維發展優于抽象思維發展等年齡特點,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情境首先要有趣味性。為此,教師應設計貼近孩子生活且富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允許他們以玩樂的方式學習,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并喜歡小學生活。
【案例1】模擬活動:制作植物名片(浙教版一年級下冊《動物、植物和我們》)
1.實物(仙人球)展示,引入植物名片:
師:今天一位與眾不同的植物朋友想和大家做朋友呢!你們了解它嗎?請你說說它?(我叫什么?我外衣的顏色是?我的味道是?我什么時候最美?)
2.看課件,出示仙人球的植物名片,請學生讀一讀。
師:看了仙人球的植物名片,我們是不是更了解它了呢?
小結:是啊,通過觀察制作植物名片是詳細了解植物的好方法呢!今天我們也來嘗試一下!
3.小組合作,協作完成植物名片
出示“溫馨提示”:
(1)四人小組合作,選擇一種圖片上的或者你們小組最喜歡的植物,合作完成植物名片。
(2)合作完成時,每位小組員至少說出一項。
(3)賽一賽,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棒。
各小組組長依次領取植物卡片,制作植物名片。老師巡回指導。
4.小組交流展示,曬一曬,理解“生命現象”。
各小組派代表展示植物卡片(以“我什么時候最美”這個問題為依托,引導學生理解植物一年四季的而變化,感知植物發芽、開花、結果、落葉的過程),并將植物卡片貼在板書上。
小結過渡:植物會發芽、開花、結果、落葉,這都是植物的生命現象,就和我們人要吃飯、睡覺一樣。
上述案例中,為了讓學生自己對植物生命現象的了解,教師設計了“制作植物名片”的活動,此活動的設計亮點是一個“趣”字上,它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擬人的方式,將教材中的圖片以及學生日常觀察到的現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并將原來“人與物”的對話,變成了“人與人”的對話,以小組交流的方式讓孩子們思考、吸收、比較、評判,懂得發芽、開花、結果、落葉是植物的生命現象。新課程標準強調小學低段是孩子行為、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為了進一步優化低段孩子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實效性,切實地規范孩子的行為規范,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打好基礎,必須充分關注低段課程在形式、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法。教師設計活動需要趣味性,但不能把其作為教學活動的唯一目標,否則就偏離了教育的軌道。膚淺、短暫的趣味不是興趣,一時的興奮熱鬧也不是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動的設計也應該是激發學生興趣為原則的。
二、中年級:“動”中內化
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孩子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入了多方面生活的學習?!读x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創造真實的生活情境,積極營造多元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的機會,同時,多關注課堂生成的東西,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切是感受,從而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公民素養。
【案例2】模擬活動:走進祖國錦繡河山(浙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江長城 黃山黃河》)
師:今天,老師將用別樣的方式帶大家去玩一玩,看一看。下面,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三條線路:
線路一:遨游詩海(目標:了解關于長城、長江、黃山、黃河等祖國河山的詩歌,感受美麗河山愉悅心情。)
線路二:叫醒你的耳朵(目標:通過了解祖國河山的傳說、故事等,明白人文性與美麗河山相得益彰。)
線路三:腦筋要轉彎(目標:通過小組同學合作探索問題,感受長城、長江、黃山、黃河作為錦繡河山、燦爛文化象征的原因。)
當我宣布這三條線路時,孩子們大部分要求選第三條線路,只有兩個小組選第二條線路,第一條沒有人選擇。
師:(看大家都把目標轉向了線路和線路三,吳老師又對其中兩組悄悄透露:)我告訴你們,其實第一條線路也是很好玩的。絕對不會記你們失望。在老師動員下,有兩個小組又選了線路一)
案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走進祖國的錦繡河山,老師匠心獨運地設計了三個活動:用詩歌的方式游覽、用傳說故事的方式游覽、用文化底蘊象征內涵的方式游覽。為此,老師還為活動取了恰當而又新穎的名稱。“遨游詩?!笔桥c語文學科融合,讓喜愛詩歌文學的孩子對這條線路充滿期待?!敖行涯愕亩洹痹醋砸皇赘璧母杳?,與音樂學科融合,讓那些平時追趕潮流的孩子,也可能會觸動孩子那顆好奇的心——耳朵能叫醒嗎?腦筋急轉彎,孩子都愛玩,又喜聞樂見,因為它能挑戰孩子的思維。通過“腦筯要轉彎”這一條線路有效激起那些敢于挑戰的孩子的興趣。同時,因為老師每個活動都有明確的目標,同時活動之間又有層次性,因而活動非常有效。
三、高年級:“思”中升華
高年級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意識與獨立思維能力。簡單的玩樂活動已經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他們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只有好玩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品德教學活動,才能激發和調動學生求知的欲望,引發他們積極思考與對話,從而提升他們的道德認識,形成內在的道德品質。
【案例3】剪紙活動:感受地球的水資源(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
師:同學們,我們每個人先剪一個半徑為6cm的圓紙片。
生紛紛動手剪。
師:現在你們手中的這個圓紙片就是一個地球,我們剪掉30%的陸地面積。
生還不明白教師用意,都很興奮地剪掉30%的陸地面積。
師:下面這一剪很重要,你在剛才的紙片中剪出2.47%的淡水資源,注意同學們可以先畫一畫再剪。
很多學生表示很為難,老師指導剪法。
剪完后,有很多學生驚訝呼喊:這么少,怎么這么少,地球上的水怎么這么少!
師: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本來就是這么少,可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在這么少的淡水資源里,還要分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你們猜一猜,可以利用的淡水是多少?
生猜各種答案,有2%,有1.47%,有1%等等。
師課件出示:0.3%
學生異口同聲地大聲叫到:“太少了!”
師:請同學們從剛才的紙片中剪出0.3%的可利用淡水資源。
學生紛紛表示無從下手,大呼:剪不出來,太少了。
師追問:拿著這少得可憐的紙片,想著那完全剪不出的可利用淡水資源,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
學生群情激昂,發自肺腑的感嘆:淡水資源實在是太稀少了,水真的是太寶貴了,任何東西都比不上水呀……
案例中,看似簡單的剪紙活動,學生卻在一次一次剪紙片中感受到水資源的匱乏,明白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學生的情感從活動開始時的興奮,到活動過程中憂慮,到活動后的凝重。課堂上看似師生間隨意的對話、簡單的剪紙片活動,但就是在“談談”、“剪剪”中使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情感的升華。活動最后,老師還讓學生探究:什么是五水共治,為什么要五水共治?學生因為有了前面活動的鋪墊,對五水共治的原因心知肚明,同時更顯得的緊迫性和嚴峻性。當學生紛紛說出:但存點滴水,留于子孫喝;五水再不治,將來定無水等覺醒的話語時,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這個的深入思考,同時也引領了學生今后生活中節約用水的行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生本情況是決定教學活動設計的出發點。教師只有走進學生,全面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充分關注學生需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學相融,才能使教學更好為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服務。教師應努力讓活動形式服從內容,避免脫離實際、為活動而活動的做法。除此,還應充分考慮兒童的生活經驗、認識能力和學習方式的差異,根據活動目標、內容、條件和資源的不同,設計適宜的活動,以簡潔的方式、有意義的體驗和有效的生成,讓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國家教育部)
[2]《中小學德育》,2014年、2015年期刊相關文章,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3]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思路》,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