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校是我國當前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必定趨勢,是為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其在教學的過程中是以培養出具有一定水準又有具體技術性的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學過程。由于中職學生成績較差、素質水平低的種種限制,使得中職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面對著種種困難與難題,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更是一個難點,由于其學生的基礎知識差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對各種理解能力不夠,成為教學的主要影響因素和關鍵理由。因此,怎樣完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是我們當前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目前狀況分析;策略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意識的學術載體,代表著中國傳統的精神文明建設,其主干內容是我國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存活價值和作用的關切,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甚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和社會責任感。隨著就業環境的日益復雜和中職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用人單位針對復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漸增加,這就促使中職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要進行一場教學改革,在創建好學生的道德系統和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中職漢語言文學的實用價值,著眼于應用性能力的培育。
二、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目前狀況
1.教學模式因循守舊。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許多學校的教師仍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教學效果難以提高。長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同時,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結構未能根據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致使知識老化嚴重,與現實社會相脫節。
2.教學觀念落后。由于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學校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專業課程的教學上,而不少學生和家長也認為學好專業課是未來找個好工作的敲門磚,他們認為漢語是母語,只要會說,會讀,會寫,就算是懂得漢語言文學,而不用浪費時間將精力放在對漢語言文學的專門學習上。結果,漢語言文學被邊緣化,學生不愿意學,老師不愿意教。
3.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單一。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等單一教學手段,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方式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運用不夠到位,多媒體教學所具有的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作用沒有得到真正發揮。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應采取的策略
1.完善課程結構體系。完善課程結構體系,使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具有經濟實用性,是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形勢,也是新課改的全新要求以及與時俱進的重要舉措。課程結構體系是課程之間及其內部各成份的結合方式,它的優化與合理程度,直接影響到學校課程整體功能的發揮以及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課程結構觀,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內部結構,為優化課程設計、增強課程的整體功能提供理論保證,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基礎。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在進行課程結構的設計中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歸根結底,學校的課程設計就是要依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盡可能做到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
2.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自身需要學生具備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此專業有極強的文化特點,其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對漢語感情,對東方文化親合力和從中汲取創新精神動力,并影響學生創新素質形成。所以,中職漢語言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教師需要有強烈的創新教育意志,思想上要勇于拓展,力求指出獨特的、新的教育活動思路,行為上善于探索、潛心實驗,不斷歸納和進步。在教學中,不能滿足做文化傳聲筒,要適當通過文化評論等各種形式激勵學生思維,并對社會文化現象實行深思,如博客、新媒體等各種文化傳播形式均能夠成為學生深思的理由。
3.轉變教學觀念。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有所轉變,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除了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扎實的基礎,還要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能夠不斷發現理由并通過深入分析,能夠獨立解決理由的能力。我國當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理由,新課改不但為其提供解決方案,還對教師教學觀念的及時轉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教學活動圍繞著教師展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視學生為中心,一切教學活動圍繞學生來展開,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程度,在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的前提下,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以往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去攝取知識。
4.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激發,以確保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要轉變過去的“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效運用實際訓練、軟件教學、多維教學、小組討論等教學形式,使得以前枯燥的傳統漢語言文學教學課堂充滿學習的美、人文的美,讓學生沖破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學習氣氛,讓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漢語,真正地走進中職學生的內心。因此,我們要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改善原有的教學模式,努力讓學生們真正意識到學有所得的價值,讓學生們有拓展自己思維的空間。
總之,在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師應采用新模式、新策略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水平。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改革教學模式,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充滿濃厚漢語言文學氣息的課堂環境;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的真理,體味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從而真正地實現漢語言文學“教書育人”的教學目的。
【作者簡介】
黃嬌,女,本科學歷,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