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宇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以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正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時代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人們越來越重視以計算機應用為重要標志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其中,云端教學的應用成為當今頗受矚目的熱點話題。云端教學對傳統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具有一系列傳統教學所不具有的優勢。但與此同時,有關云端技術的應用是否造成了更大程度的不公平,教育界對此有著不同的聲音。
【關鍵詞】云端;教學;信息化
一、云端教學的含義
所謂云端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平板電腦、互聯網等技術將數字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云端教學環境下,教室里的黑板變為電子白板, 教室里每個學生使用平板電腦經無線網絡連接系統進行學習。
二、云端教學的特點
(一)以學生為主體
在云端環境下,教室里,最大的變化是沒有黑板、粉筆,更沒有教科書,只有一個像超大屏幕的電子白板,老師的手輕輕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聲像結合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而學生也不再需要背著幾公斤重的書包,只要隨手拎一個“電子書包”就可輕松上課,電子書包里裝滿了生動有趣的互動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業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它就是一個專用的學習PAD。
所有的這些設計,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加大了學生“自學”的力度。在云端環境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二)智能化
云端教學依托的是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的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而以云計算為核心則說明了云端教學的智能化。
(三)節能環保
因為云端教學主要是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進行的,所以與傳統的黑板教學相比,云端的教室環境更加清潔。過去的傳統教學對于師生的身體健康是有影響的,尤其是對于授課的老師。很多老師在職業生涯的中后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咽喉上的疾病。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粉筆的粉末造成的。
三、云端教學的形式
目前大多數實行云端教學的地區采用的都是“數字教室”(未來教室)的形式。
所謂的未來教室便是利用先進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改變傳統學校教室的學習環境,建立師生間雙向互動的教育學習模式,換言之,在先進軟硬件與網絡通訊技術的支持下,未來的教室學習方式得以重新塑造,不但能刺激學生學習動機與創新、探究之精神,更讓教師能夠豐富教材內容以及輕松教學。未來教室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學習環境等。現在推廣的主要是教學工具,包括投影儀、觸摸屏、手寫白板等,未來教室還包括新型桌椅甚至教室的采光。
七、云端教學與教育公平
在我國,教育公平的概念最早由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談松華教授于1994年提出,而成為廣為關注的社會議題,是在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之后。2007年,教育公平首次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而云端技術的應用對教育公平的影響也并不是全是正面的。下面筆者就從正反兩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積極作用
而在1997年,我國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資源、信息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政策法規和標準等6個要素的國家信息化體系的概念,這其中也包含了教育信息化。
在我國,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由于城鄉教育的不平衡、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同學校之間的不平衡等造成,這些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而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從而促進教育公平。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通過云端教學平臺,可以在不同地區之間以及不同學校之間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比如網絡上很多優秀的教學資源,通過云端技術,各個學校就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資源包括很多TED公開課、名師講堂之類的。
2.云端技術改變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來源,學生個人通過網絡等信息技術媒介搜索到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料,而這些學習資源具有公共性,是可以被公共享有的,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自身遇到的學習中的一些問題,使自己的主動性、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從教育過程與效果上看,也同樣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了教育公平。
3. 云端教學還改善了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現狀, 師生之間通過網絡充分交往互動, 利用 E-MAIL、BBS、QQ等工具形式進行信息交流與思想溝通,加強了教育過程的民主化,同樣促進了教育公平。
(二)消極作用。由于學校與學校之間在資金、規模等方面的差異,許多學校并沒有進行云端教學的相關教學條件,云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實惠并不是可以完全地享受到。與那些具有充足的網絡學習資源的學校的師生相比,他們更加陷入教育資源的劣勢,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這是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新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顯性的。
【參考文獻】
[1]盧鋒,唐湘寧.從教育技術學的技術化到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兼論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道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9-12
[2]李海霞.國際視野與自我超越——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趙勇博士訪談[J].現代教育技術,2003(3):5-8
[3]錢志亮.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公平——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專業委員會第十次年會綜述[J].教育科學,2001(1):63-64
[4]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23-24
[5]錢小龍,鄒霞.美國信息無障礙事業發展概況:Section508
解讀[J].電化教育研究,2007(12)
[6]曾祥翔,莊秀麗,劉德亮,黃蔥.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教學的現狀,對策及其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4
[7]謝寶玉.對西部地區部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思考及對策[M].教育信息化計算機網絡實用教程班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鄧杰.教育技術學[M].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9]尚俊杰.”互聯網+”時代教師將變成”超級教師”[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6)
[10]談松華,王建.追求有質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