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良
摘 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教育也在不斷深入與完善,其新課程標準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是新課標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別從課堂的小組討論實踐以及自主學習等方面展開詳細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語文;課堂實踐
回顧近幾年,語文文學史的巨大發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牢固地確立了它作為整個文化基礎的地位。語文作為一種文化, 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因此,在語文教學方面,我們不僅僅是將所謂的基礎知識教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傳授語文學習的內涵,通過自主學習以及課堂實踐,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加強對語文學習的動力,這是發展現代教學的首要目的。
一、自主實踐學習的重要性
在這個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綜合素質同步提高的教育時代,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適應現階段新課程標準的發展。于是眾多的教學方法紛紛實施起來,其中效果最顯著之一的就是自主實踐學習。
鼓勵并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自主實踐學習的重點之一。在課堂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學生對語文的想象力,并且改變以往教師整節課都在講解的“主宰”局面。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發揮空間。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使學生更加清楚自身的學習問題與困難,以此這樣,再向老師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就會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其次是實踐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使他們發現自身學習中的問題。特殊的自身問題可以得到特殊的分析解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
自主學習與實踐雖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但是二者還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通過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堂上的小組實踐、課后的自主復習,最終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探索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促進新課標的實施與完善。
二、自主學習的要求及方法
首先,學生的課堂學習自主能力是課堂高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師需要通過活躍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其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拓展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呢?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探究的重要前提之一。通過課堂上的討論交流、搶答比賽等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探索力,從而使學生提高了對語文的熱愛程度,大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其次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段緩慢且需要穩定的過程。在最初的教學中,學生都有著對于教師教學知識的依賴性。所以教師需要有耐心和強大的引導力,通過積極的引導與鼓勵,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心,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后,就是要讓學生知道語文知識的重要性,督促并提醒學生進行語文課堂的預習工作,將其個人的困難點找出來,以便在課堂中教師得以有效地針對問題解決問題。課后的自主復習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課后提問,以及多樣式課堂活動內容的啟迪,激發學生在課后的好奇心與學習主動性。更能因此使學生獲得與課堂中不同的教學效果與體驗。促進了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三、開展實踐活動意義及做法
對于新課標教學方面,教師在整堂課程中起到了引領、激發、鼓勵的重要作用。而學生實踐就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此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使他們發現自身學習中的問題。特殊的自身問題可以得到特殊的分析解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開拓學生的思維與創新能力。為了有效地在課堂中實施實踐活動,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應當在適當的講解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2)減少板書的教學信息量,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在教學中可通過學生已理解了課文大概的主要中心思想后,發揮自我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認識到不同的語文知識魅力,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3)講評應當具有針對性,對于符合現實、實際的語文閱讀題目,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給予引導與提示,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科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加強對語文的熱愛程度,提升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訓練,比如,在課文中對于重點內容進行遷移、變式的訓練。并且通過教師的情感思路分析啟迪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實踐,表達出自我想法。逐步改變教師講一整節課的“主宰”局面,形成一種“少講多訓練”的良性教育方式。
自主實踐學習的開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新課程標準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通過從課堂的開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能力。在自主學習中,開闊視野,增強文學修養。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解決事物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意識。而教師更是自主實踐課堂的引導者,所以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養。鼓勵并引導學生一同完成每一堂新課標課堂,為每堂課程做好充足的準備,不斷強化教學能力,做到與學生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建忠.新課改中語文教育現狀的分析及反思[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8).
[2]孟兆山.轉變學習方式的三個誤區分析[J].湖南教育, 2004(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