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鳳
摘 要:問題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或者產生疑惑的實際問題以及理論問題,從而產生的一種疑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思維狀態能驅使個體積極地思考并提出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措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思維,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小學數學的魅力,同時也有助于問題思維習慣的養成,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和發展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措施
小學數學是小學生的基礎學科,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和開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學的重點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一定的數學思維,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問題思維是數學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解題能力的提高。因此,筆者從多個方面著手,總結出幾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思維的建議,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一、引導學生形成想問的思維習慣
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思維的基礎就是讓學生具有想問的思維習慣。在生活中,學生可能愿意問父母或者同學一些問題,但是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下意識的就有一定的抵觸心理,也不愿意問問題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消滅不想問問題的心理,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會問一些數學問題。例如,在講解利率這一數學問題時,教師首先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引入,如家里父母每次交水電費時,單子上會有一個滯納金,教師就可以以此著手,在解釋了什么是滯納金之后將利率的問題引入其中,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學到關于利率的簡單問題,而且還能感受到解決了生活中問題的快樂,能夠為其形成問題思維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搜尋更多與數學利率有關的問題,在讓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對其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營造民主的問題意識氛圍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少有主動提問的機會,而且主動提出的一些問題也很少得到教師的肯定,長此以往,就磨滅了學生的問題思維。所以,教師就需要改變既有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方式,在上課的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師要主動地引導學生提問題,盡可能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能夠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對于有用的問題、好的問題要及時地肯定和贊揚,對于有錯誤的、偏離主題的問題在給予適當肯定之后,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改變其錯誤的方向。總之,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進而使學生敢于和教師交流問題,并一起解決問題。
三、為學生創設一個出現問題的學習情境
也就是說,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做好引問的工作。以合適的問題情境來開展整個課程的教學工作,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引發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不同特點和情況選擇不同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一般有懸念式、沖突式、操作式三種。例如,在講解“異分母分數加法”時,就可以采用懸念式的問題導入,師:既然大家都對同分母分數加法有所掌握之后,那么異分母要怎么做加法呢?之后,在激起學生問題思維之后,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異分母相加的方法和內容。而在講解“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商場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買東西找零錢的過程中認識元、角、分,知道三者之間如何換算,并能夠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會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形成了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慣性,他們有膽量問問題,也想問一些問題,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問,問一些什么問題。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教會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學會問問題。而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專業知識有所了解之后,能夠做好引導工作。例如,在對“百分數認識”的內容進行講解時,更多的學生會問的問題僅僅是“百分數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哪些是百分數”之類簡單的、顯性的問題,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從“百分數與其他數有什么關系”“在解決什么問題時能夠用到百分數”這樣隱性和發散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問問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對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有所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能夠融會貫通,將其他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連接,這對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和數學學習和解題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幫助的。
總之,問題思維的培養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和今后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是需要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而這就需要廣大的數學教育教學工作者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高福元.學案導學模式下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