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君
廣輝小學一直在實踐和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個性”的文化體系,適逢《廣州市教育局關于以學校特色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的通知》下達,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意見的通知》中關于促進民辦學校規范和特色辦學的要求,以“啟智養德,樂行天下”的辦學理念為指引,以樂行文化為基礎,以特色課程為載體,以創建“樂行教育”特色學校為目標,走“文化立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之路,進一步豐富學校內涵,提升辦學品位,實施素質教育,打造學校品牌,發揚學生的個性,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弟享受更加優質的民辦教育資源。我們認真定位角色,堅持本色,形成特色,扎實有效推進特色學校的創建工作。
一、創建主題
“樂行文化,啟智養德”,學校聚焦“樂行文化”,引導孩子們快樂地學習和實踐,從而達到啟迪智慧和涵養德行的目的。
二、創建背景
廣輝小學位于白云山腳、南湖水畔,掩映于綠蔭之中,創辦于2004年,迄今為止走過了9個年頭。現在擁有教學班15個,學生690人,在職教師36人。學校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擁有二十余間課室和必備的功能室。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圍繞“實施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基本方針,以教學活動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生實踐活動為突破口,促進良好校風、教風、學風的逐步形成。我校的管理團隊和老師自信、自強,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在同和街及周邊地段樹立了良好的辦學形象,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區的肯定。讓一所原先要滿大街找生源的普通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發展到今天的生源基本飽和。當白云區吹響課改號角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地加入到課改的行列,執著前行,并且明確了“質量立校,課改興校,文化強校”的方針。在領導、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經過這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校的課改模式已基本成形,課改帶來的成效已經在教學質量和招生形式上顯現。2011年,學校在傳承原有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色和自身發展需要,創建了“樂行教育”文化理念系統,并全力打造“樂行教育”全景。學校自創建“樂行教育”課程文化體系后,一直以“啟智養德,樂行天下”為辦學理念,以課程、課堂改革為先導,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對學校課程進行全面規劃,創新國家地方課程,創建特色課程,打造學校“樂行教育”品牌。以“做專家型教師,打造學術型團隊”為工作目標,竭力打造一支“個體素質較高,群體結構合理,自主發展創新”的師資隊伍,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通過課程建設,形成師生、生生、師師間民主、和諧、尊重、互信、合作的伙伴關系,促進學生高品質的自主樂學,全力打造學校品牌課程,讓學校課程建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開辟出一片暢行、快樂的天空。
三、創建目標
(一)總體目標
依托“樂行教育”文化理念,通過樂行課堂、樂行課程、樂行活動等特色項目,讓孩子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快樂自主、涵養德行,成為更好的自己,打造“樂行教育”特色學校。
(二)分期目標
第一階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用一年的時間梳理學校文化理念系統,以“樂行文化”為頂層設計,搭建課堂、課程、活動三方面并駕齊驅的特色架構。在課堂方面初步形成“四樂”課堂模式和“四樂”小組評價機制的特色;在課程方面突出特色課程的設置,如快樂社團、書香清韻(閱讀課)、樂此不疲(自編操)、不亦樂乎(器樂課);在活動方面開展“其樂無窮”大課間、秀我風采主題中隊活動、自得其樂系列合唱節、讀書節、體育節、科技節、英語節、“一站到底”數學競賽活動等。
第二階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編寫“書香清韻”特色教育校本教材,分年級實施校本課程計劃,建立評價制度;經常開展個性鮮明的多個特色項目教育活動,帶動學生轉變學習和生活方式,形成社會影響力;進一步完善文化氛圍,結合“樂行教育”主題,打造文化長廊,在特色場室營造鮮明、濃厚的氛圍,對特色作品進行及時展示和更換。
第三階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形成成熟的“四樂”課堂模式和“四樂”小組評價機制;形成完整的校本課程體系;特色項目凸顯成效;形成豐富而自主的系列活動;總結特色學校創建經驗,形成理論性資料進行歸檔,開展圍繞特色學校評估的各種獎勵活動,關注創建特色學校中盲點,通過深入研究,尋找解決方式;準備好各種過程性資料接受評估。
四、創建策略和措施
(一)確立“樂行文化”特色,確保創建特色主題化
學校在傳承原有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特色和自身發展需要,確立以“樂行文化”為主題以及“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體現樂行、自主發展”的學校建設總體思路,全力打造“樂行文化”全景以及規范化、系統化、人文化、特色化的教育品牌。
(二)創設“樂行文化”氛圍,實現特色文化物象化
完善“樂行文化”長廊內容,將辦學理念、校訓、校風、學風、教風放在顯眼的位置,做到人人會唱校歌《讓世界因我而美麗》。以“樂行文化”為主旨給學校的建筑命名。各特色場室布置得特色鮮明,氛圍濃厚,充分利用空間展示學生特色成果。
(三)完善課程設置,使課程結構化
1.完善“四樂”課堂模式和“四樂”小組評價機制。
2.完善校本課程的研究,分年級實施校本課程計劃。
3.創建一支能促進特色迅速發展的專業的師資隊伍,通過行動教研,推進校本課程的實施。
(四)發展“樂行文化”下的多個特色項目,促使特色個性化
1.“四樂”課堂模式是我校自主開發的特色項目,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其自身特色,通過“樂學、樂秀、樂練、樂行”四個模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陪伴和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
2.根據“四樂”課堂模式的特點形成的四樂評價機制,分別用四種笑臉代表四級獎勵,即“樂悠悠,樂滋滋,樂呵呵,樂哈哈”四級評價。由“每課一評—每周一評—每月一評—每期一評”遞進式的激勵機制,讓孩子們能持續地在激勵中積極學習,讓小組合作在激勵中保持生命力。
3.繼續開展“快樂社團”活動,注重成果的收集和展示。
4.開展“其樂無窮”大課間活動、“秀我風采”中隊主題活動以及自得其樂系列活動(英語節、合唱節、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一站到底數學活動)。
5.堅持開設“國學誦讀”(閱讀課)“樂此不疲”(跳繩課)“樂在其中”(書法課)等校本課程。
(五)美化校園環境,營造“詩意化”育人氛圍
圍繞“樂行文化”,美化校園,創設優雅的人文氣息,濃厚的書香意蘊。
(六)開展特色項目四個一,彰顯學校樂行特色
學校從學科拓展項目、社團活動項目、社會實踐項目等方面內化樂行教育課程。一重境界興趣先導:興趣是媒介、是平臺。二重境界技能驅動,技能是保障、是動力。三重境界技能共進,技養趣,趣養技。
1.培養一些文雅氣質
《國學誦讀》開展經典誦讀特色活動,精選兒歌、詩、詞、曲、對句、名句、名段、名篇等連綴成書,共三冊,分別供低、中、高年級同學使用。學校保證每天中午(20分鐘)為誦讀時間。培養了64名“小書童”考官進行監督考核,每個學期進行考級發證書。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和老師、父母一起誦經典詩文,讓孩子們在離校后能滿載行囊,優雅地走向遠方。在國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遵循這樣的三步教學環節:誦讀經文—理解釋義—自省踐行。
2.一首硬筆好字,樂在其中
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15分鐘為書法練習課,我校把書法教育作為學校的一個辦學特色進行重點培植,并在各科教學中全方位滲透書法教育,激發學生的書法興趣,提高學生的書法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立字立人”為理念、以“寫漂漂亮亮的中國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宗旨,確立“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促藝、以字益美、以字健身、書法育人”的書法教育指導思想,通過抓課程落實、抓課堂教學,實行學生寫字質量“三個一”動態管理,即日常作業每日一評,書法作業每周一評,期末檢測考核每學期一評,以及加強教育科研等方式,全面深化硬筆書法特色教育。教師每個學期進行考核定級。
3.一項健身技能,樂此不疲
圍繞“一根繩子,練就一身健康體魄”為發展宗旨,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針對不同年段學生的實際,確立學期訓練目標,勾勒三年發展規劃,加強年段學生的訓練工作,開展全校性的比賽活動,以賽促練,以練促學。每天保證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學校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把跳繩納入課程,期末檢測考核每一個孩子的體育成績。
4.一門興趣愛好,樂趣無窮
開設籃球、足球、跆拳道、武術、拉丁舞、民族舞、形體美樂、剪紙、科技制作、小主持人、合唱、乒乓球、邏輯思維訓練、巧記字母等社團活動,挖掘學生在語言藝術、數學邏輯、美術創作、體育運動、音樂表演等方面的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展現個性搭建平臺。
特色學校的創建是一項復雜而深入的工作,牽涉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乃至細枝末節,需要決心、耐心、用心、細心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我校已經下定決心,準備耐心、用心、細心地開展此項工作。我校秉承樂行教育精神讓孩子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快樂自主、涵養德行,使我們教育工作能有效開展,更好地成就我們學校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吳舉宏.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之悖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6(1).
[2]吳宗權,郭雪芹.走出特色學校建設誤區[J].今日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