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侶克
田東縣朔良鎮初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1500
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
韋侶克
田東縣朔良鎮初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1500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是一種準確性比較高的語言直覺。本文擬從讀、思、說三個方面探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語感。
語感培養;讀;思;說
語感是語言學科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就明確表明了語感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我們要注重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那么,我們如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呢?
關于“讀”的重要性,徐世英在《談談朗讀教學》中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通、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在此我暫且不說講解如何如何,我們只看他對朗讀的極力推崇,就可以明白朗讀的重要特征,即“讀”是活生生的、最形象真切的、多元的、融通的、綜合性的。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去“讀”?
(一)學前讀、學中讀與學后讀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反復多讀,讀得多了,經歷多了,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加入一些思考,慢慢地就能明白。其次,一定要經歷王國維先生所言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學前讀”正如第一重境界,學生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迷迷茫茫;“學中讀”有似第二重境界,在老師的指引下,苦苦追求,百讀不厭;“學后讀”恰像第三重境界,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與感悟,依然依依不舍、戀戀不忘,讀得愛不釋手。
(二)精讀、泛讀與誦讀
精讀可以細致入微,深化認識;泛讀可以拓展眼界,博學多聞;誦讀可以陶冶藝術,提升境界。對于經典之作,一定要精讀,精讀方法大致有幾種:批注閱讀、探究閱讀、比較閱讀。一般作品,泛讀即可,方法可以是篩選式閱讀、抄錄式閱讀。而對于經典作品在語感方面最好的掌握情況就是誦讀。
(三)默讀、聽讀與朗讀
默讀靠眼睛攝取文字意象,聽讀靠耳朵聆聽聲音形象,而朗讀則調動了眼睛、耳朵、嘴巴等感官功能,共同作用于語言文字,所以朗讀更能快速地將外在信息通過語感傳達到內心。與此同時,默讀與聽讀也都具有一個優點: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與思考余地。因此我們要注重多種閱讀方式的綜合運用,不可偏廢。當然,除開感官功能外,在所有的“讀”中始終尤其不能“缺心眼”,如果像小和尚念經一般有口無心,自然也不能快速培養語感的。
“思”也能出語感嗎?答案是肯定過的,不過“思”一定要與“讀”結合起來,讀思結合,方能有效。正如孔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徐世英《談談朗讀教學》就忽視了這一點,似乎有些因噎廢食了。
(一)發揮想象,自由馳騁
人最自由的事情莫過于想象,而創造力絕大多數也來自于想象,語感也不例外。只有先“敢想”,才能討論該如何想!
(二)比較思維,同中見異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比較思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維方法,通過比較,我們能將事物辨析得更加清楚。比如我們拿到小說文本,可以從以下角度去比較:環境描寫、人物性格與命運等等。
(三)巧設疑問,引導思辨
設疑的方法也有多種,可以在“文眼”處設疑,從而引導思索深入全篇,訓練語感;也可在精妙處設疑,因為一篇課文、一段文字、一個語句中往往會出現表現力較強、含義深刻、底蘊豐富的地方,教師應千方百計地設疑。或標點的安排、詞語的選擇、語序的排列、句式的變換,或節奏的緩慢、音調的高低,都應當作一番巧妙的設計,通過直感的訓練,讓學生獲得對語言知識的感受,提高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我所謂的“說”即言說,言說即把內心的想法向外界發表,既包括口頭言說,也包含書面寫作。
如果說“讀”與“思”是理論的積累過程的話,那么“說”就是理論實踐與再積累的過程。在發表言說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思考自己該如何去言說才能更好、更準確、更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在不斷的實踐中就會形成獨特的言說方式,即語感。魯迅先生就是最好的一個例證,他自己寫完文章后,都要讀上很多遍,一直修改到覺得語感不錯,才肯罷休。
有一個很經典的說法:作家不是從中文系培養出來的,而是自己寫出來的。另外一句話就是:教的歌唱不圓。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多創造言說的機會,比如辯論會、讀書會、演講等多種形式的語文課,讓學生成為語感形成的自覺力量,并且適時地為其提供相應指導。同時,這也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性的體現。
[1]桑瑞蓮.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J].科教文匯旬刊,2011(2):64-64.
[2]魏秀坤.論初中語文閱讀過程中的語感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