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代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論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以長春師范大學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為例
孫萬代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學習主體、示范主體和實踐主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長春師范大學在總結“青馬工程”經驗的基礎上,創新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成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取得了積極效果。本文系統梳理了長春師范大學成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的背景,剖析了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系統闡述了工作思路和載體創新,對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
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青馬工程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高校教師隊伍不斷擴大,青年教師的數量也迅速增加。據教育部公開數據統計,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45周歲以下)685018人,2015年達到1112700人,凈增427682人。截至2015年底,我國高校青年教師(45周歲以下)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0.76%。青年教師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生力軍,成為高校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還是大學生成才成長的引路人。因此,做好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校的未來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更關系到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誰培養人”等重大問題。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愈加顯現,各種勢力對青年教師的爭奪愈加激烈,手段也更加多樣和隱秘,切實加強對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迫在眉睫。然而,各級黨委,包括高校黨委、教育主管部門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仍然存在很多誤區,在開展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環節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盡快加以解決。
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為完成這一使命,要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廣大教師為主導。因此,提升廣大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認知水平,是完成“辦好社會主義大學”這一光榮艱巨使命的先決條件。伴隨著高校擴招,高校教師隊伍不斷擴大,大批青年學者加入高校教師隊伍,成為高校教師的中堅力量。如何準確把握青年教師的思想特點,發揮青年教師的學習主體、實踐主體和示范主體作用,做好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已經成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
2013年5月,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接近,與學生接觸較多,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更直接,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意見》要求各地、各高校黨組織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性,切實把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5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要著力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師頭腦;要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在青年教師和學生中培養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堅定、學養深厚、有重要影響的思想理論建設隊伍。”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2017年5月,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按照總書記“強化基礎、抓住重點、建立規范、落實責任”的明確要求,堅持“虛”功“實”做,把思想政治工作與黨的建設結合起來,把立德樹人、規范管理的嚴格要求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靈活方式結合起來,把解決師生的思想問題和解決教學科研、學習就業等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要加強督導檢查,真正把“軟指標”變為“硬約束”,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升服務廣大青年師生成長成才的能力和水平。
長春師范大學自2012年在大學生中開展“青馬工程”以來,已經形成了自身特色和有效的培養模式,在省內乃至國內都產生了相當的影響。黨和國家領導人劉云山、劉奇葆、劉延東同志和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同志都作出了重要批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親自來我校做專題調研。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諸多媒體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
2015年10月,長春師范大學黨委站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占領意識形態陣地的高度,提出要在教師當中實施“青馬工程”,作為大學生“青馬工程”的深化和拓展,實現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雙工程”推進。經過反復醞釀,學校決定成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以“自組織”的形式在青年教師中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以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2016年,學校把成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列入黨建工作要點,深入研究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探索和創新工作方式和載體,將之作為與學校“優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并行的一項重要工作。
1.高校黨委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到位
一是從目前全國高校的具體情況來看,很多高校黨委未能充分認識到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未能充分認識到為黨的事業培養堅強的后備人才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因此對馬克思主義教育重視不夠,對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尤其不夠,措施不得力、落實不具體、效果不理想。二是大部分高校黨委把工作重心放在建一流、上層次、求轉型等工作上,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學校對教師業務成長的關心上,更側重業務提高培訓、訪學活動,在政治性上的要上不夠突出。上級要求時重視,不要求時不重視;會上重視,會下不重視;一時形勢緊了重視,長期工作中不重視。
2.青年教師對馬克思主義認知不足
2017年2月,課題組就“高校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認識狀況”在吉林省20所高校隨機選擇1000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874份。調查顯示,關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有10.3%的青年教師選擇“一般了解或不了解”,只有31.92%的青年教師選擇非常了解;青年教師職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培訓不夠,對“您是通過什么最主要渠道知道的馬克思主義”,有75.74%的青年教師選擇“求學階段的馬列理論課學習”,只有14.18%的青年教師選擇“工作后的日常政治學習”;“對現在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方式是否滿意”選項,有31%的青年教師選擇“一般或不滿意”;“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可度”,有8.92%的青年教師選擇“一般或不認可”;對國家和學校都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的看法,有11.44%的青年教師認為“形式化,沒效果”或持“不支持”態度;對是否能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有38.21%的青年教師表示“能”,有47.37%的青年教師表示“偶爾能”,有14.41%的青年教師表示“有困難或不能”;對宗教的態度,有8%的青年教師“非常相信”,41.30%的青年教師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10.18%的青年教師“有時信有時不信”,1.6%的青年教師信命(宿命論),只有38.8的青年教師“不相信”。通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高校青年教師存在對馬克思主義認識不足、職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培訓不夠、對現行高校對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教育方式不夠滿意等問題,部分青年教師存在信仰宗教、宿命論等傾向。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嚴重影響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影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可靠接班人的效度,必須引起黨和國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的重視。
3.高校對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效果欠佳
一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未能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教。一方面,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不深厚,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和回答現實問題的能力不足,未能做到真學、真懂;另一方面,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不牢固、不堅定,僅僅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作為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自己的謀生手段,未能做到真信、真教。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生為獲得學分而學,功利化傾向明顯,馬克思主義信仰難以入腦入心。二是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理論武裝不夠、指導能力不足。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來源多樣,學科背景復雜,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參差不齊,其自身本就存在理論武裝不夠、指導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理論指導方面就更是捉襟見肘,存在很多短板,同時又忙于事務性工作,無法完成對青年教師進行教育引領的任務。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仍然存在不足。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以來,已經出版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各高校也已經普遍使用了“馬工程”教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但這些教材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抽象空洞、脫離實際、不接地氣兒等問題,對現實的重大社會發展問題解釋力不夠,對大學生學習和閱讀的吸引力不足,適合高校青年教師學習和閱讀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
4.高校對青年教師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亟需改進
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缺乏層次性。目前,各高校對青年教師開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多為大眾化教育,呈現扁平狀態,未能做到精英化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相結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與系統規范的灌輸教育相結合,因此在教育理念上重點不突出、態度不堅定。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不佳。高校對教職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普遍采用聽報告的方式,而且頻次低、系統性不夠、覆蓋面不廣,往往是遇到熱點問題才講一次。
5.社會對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一是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考核評價的指標多是業務指標,少有明確具體的意識形態建設和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評價指標。二是主管部門在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問題上指導不到位、落實不到位、考核不到位,對加強青年教師教育的要求、考核有弱化傾向。三是在更廣大的社會化宣傳氛圍中,商業氣息過重,理想信念教育氛圍不濃,導致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得不到呼應,影響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針對上述問題,長春師范大學黨委從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入手,創新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成立“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在教師當中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以下簡稱“教師青馬工程”)。按照《長春師范大學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工作方案》的規定,初步明晰了教育理念和系統的“三五五六”工作思路,即“三個堅持”原則、“五心”工作目標、“五以五為”方針、“六個模塊”工作措施,逐步實現對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系統性和實效性。“三個堅持”原則,即堅持把共產主義理想作為青年教師追求的崇高信仰;堅持把“人民至上”作為青年教師成長的力量源泉;堅持把實踐的觀點作為青年教師成才的根本準則。“五心”工作目標,即培養青年教師“對學術的敬畏心、對學生的摯愛心、對社會的感恩心、對先進文化的傳承心、對教育工作的責任心。”“五以五為”方針,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以師德建設為重點,提升青年教師道德修養;以社會實踐為載體,讓青年教師在實踐中成長成才;以助力成長為著力點,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能力;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構建有利于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環境。“六個模塊”措施,即理想信念模塊、師德建設模塊、實踐鍛煉模塊、業務發展模塊、師生互動模塊和保障機制模塊。
根據以上工作思路,從發揮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出發,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訓活動。在此基礎上,不斷厘清思路,創新載體和措施,以切實提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1.組織論壇沙龍,提升理論素養
通過舉辦颶風論壇、關注成長沙龍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師的理論水平。颶風論壇邀請國內知名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專家,為青年教師作報告;關注成長沙龍是由青年教師與大學生一起開展的座談交流活動,旨在為大學生答疑解惑。目前,颶風論壇和成長沙龍已經舉辦多期,收到了極佳的效果,拓展了師生的知識視野。西南大學劉明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王樹蔭教授、吉林省委黨校薛俊清及丁彬教授等專家學者登壇講學;20余位具有副高級職稱或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主持并關注成長沙龍。
2.實施掛職鍛煉,著眼實踐砥礪
出臺《長春師范大學青年骨干校內掛職鍛煉實施辦法(試行)》,旨在進一步加強學校干部隊伍建設,拓寬年輕干部培養渠道,加大年青干部培養力度,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政策理論水平,豐富其工作經歷,拓展其工作視野,增加其工作經驗,并促進學校部門、單位之間的工作交流。2016年上半年,我校共有7名青年教師實施雙向掛職鍛煉,機關處室的行政人員到院系掛職,院系的專業課教師到機關處室掛職。
3.開展骨干培訓,建設后備隊伍
我校已連續舉辦兩期青年骨干培訓班,100多名青年教工參加了培訓。培訓班加強理想信念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回答青年教師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分別形成《堅定理想信念爭做中流砥柱》《學習與思考》的報告文集,文集突出研究性、理論性、務實性、創新性。
4.加強師風建設,優化師德風尚
學校立足內涵式發展建設,通過舉辦青年教師職業技能大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學生代表座談會,立足優化德育風尚,重在實現青年教師的業務技能和思政素質相結合,不斷強調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5.開展讀書交流,促進師生互動
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定期組織“學思讀書會”,啟迪思想,增進交流。本著“學而啟思,思而促學”的理念,青年教師將自己所讀的書、感悟推介給大家。通過營造校園書香文化氛圍,讓馬克思主義經典走進廣大青年教師和學生,提高理論修養和思想覺悟,助力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成長發展。今年,有10余位青年教師作為主講人,就《馬克思傳》《南渡北歸》《知識分子論》等經典書籍開展熱烈交流。讀書會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讓分享成為引領學校師生的閱讀風向標。
6.組織社會實踐,促進學用結合
堅持體驗教育與奉獻社會相結合,舉行重走抗聯路、重上井岡山、重溫延安歲月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學會還通過社區義務宣講、愛心助教團、青春助學計劃、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等方式,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先后與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長春市新太小學共建“閱享”移動書屋,到“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先進工作者”吳亞琴所在的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開展活動;由40多名會員組成“青春助學計劃”團隊,主要圍繞“助智”“助知”“助資”三方面,幫助需要職業規劃和經濟支持的學生成長成才,組織首批6名幫扶學生到長春市青年創業園開展主題活動。
7.打造網絡先鋒,占領新媒體陣地
網絡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陣地,是否具備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目前,我校已經開啟了微信、微博等20余個網絡新媒體平臺,同時以青年教師為主體,著手實施“網絡先鋒計劃”,旨在提高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1.黨委重視是做好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證
高校黨委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從為黨培養后備力量的政治高度、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戰略高度和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重視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將其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內容,明確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黨委的一項中心工作,納入黨委日常工作責任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從而實現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高校黨委要明確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責任,以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高校黨委的責任意識,尤其是高校黨委主要負責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理想信念,直接影響所在高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直接影響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和培養質量。因此,必須對高校黨委提出明確要求,落實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
2.高校青年教師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要統籌謀劃、分層設計、突出重點
從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和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客觀要求的角度來看,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涉及全校師生員工,但師生員工具有各自的角色和工作的特殊性。為了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須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進行差異化教育,以青年學生和一線教師為重點。具體來說,要以一線教師、青年教師為重點,建立常態化教育培養機制,并納入人才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系。
3.要在校內形成多部門聯動協調機制,落實領導、組織、師資和物質保障
一是高校黨委高度重視,黨委主要負責人統籌謀劃,是強化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保障。二是要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發揮學校各部門、各類人員的作用,形成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成立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和周詳的工作計劃,各部門、各模塊分工協作,各有側重,共同實施。三是高校要建立相應的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選配、建立高質量的培養隊伍,提供充足的物質和資金保障。
4.要將在師生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與基層黨建有機結合,通過“雙創”實現“雙促進、雙提高”
高校基層黨組織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實際來看,基層黨組織仍然偏重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模式單一、方法陳舊、活力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納入基層黨建工作內容體系,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創新與基層黨建模式創新,實現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與基層黨建工作的“雙促進、雙提高”。因此,高校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明確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責任,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加大對基層黨組織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資源保障力度,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覆蓋到全體學生。
5.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積極應對信息時代的新挑戰
在互聯網繁榮發展的時代,網絡的覆蓋面廣、互動性強、形式多樣、信息發布便捷等優勢,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作創造了前所未有便利條件的同時,也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網絡平臺的搭建能夠使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方式進行信息發布和交流,拉近崇高理想信念與青年人健康成長的距離。網絡交流平臺一方面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傳播正能量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可提高他們對各種復雜社會思潮進行鑒別和選擇的能力,有利于將堅定理想信念由被動變成自覺。因此,為創新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教師青馬工程”,要及時占領網絡陣地,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的運用,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
[1]中共中央組織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3-05-17)[2017-04-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305/t20130517_152333.html.
[2]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J].中國高等教育,2015(Z1):6-8.
[3]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4]陳小環.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與對策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1):41-44.
[5]邸燕茹.高校推進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129-131.
[6]汪桂欣,孫萬代.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芻議[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11):4-6.
G641
A
2095-7602(2017)09-0001-05
2017-06-03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青年觀指導下的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研究”(2016jd37)。
孫萬代(1974- ),男,長春師范大學校辦主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