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蘭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
譚曉蘭
(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近年來,受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影響,大學生數量猛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越發突出,受到社會、高校及政府的高度關注。本文結合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就業;高校;高等教育
大學生是一個有文化、素質高的群體,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市場經濟下,高校大量擴招,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畢業生,使得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如不能妥善處理這一問題,不僅影響大學生工作積極性,而且會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加強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畢業人數急劇增加
為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我國很多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圖1為2001—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圖1 2001-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
由圖1不難看出,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413萬人,而2016年全國畢業生人數達到765萬人,畢業生人數增長將近兩倍,2016年因此被稱為史上“最難畢業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公布,201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包括中職畢業生就業人數達到1200多萬。如此龐大的畢業生隊伍走向社會,不僅給社會就業資源產生較大影響,而且大學生自身將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2.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
調查以發放問卷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18171份,參與大學生組成狀況為:博士生106人、碩士生1321人、專科生4754人、本科生9547人,其中本科生為調查的主體人群。回收并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得15728份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6.6%。使用專業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
月薪方面: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多數期望月薪在3001~5000元范圍,這一人數達到6972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4.3%。而且月薪隨著學歷的升高而升高。例如,專科生希望月薪為5150元,本科生希望月薪5500元,碩士生、博士生希望月薪分別為6630元、8060元。
期望工作地點方面:調查的人群中7671人(48.8%)希望在省會等二線城市就業,而后依次為地級市、直轄市,人數分別為4014人(25.5%)、2199人(14.0%)。愿意去縣級城市工作的有1223人(7.8%),愿意在鄉鎮工作的有212人(1.3%),409人(2.6%)則考慮在海外就業。
就業選擇方面:調查中8973人(57.1%)贊成找工作就業,3622人(23%)希望通過創業方式就業,2083人(13.2%)選擇考研,有創業想法的畢業生超出考研的畢業生將近10個百分點。495人(3.1%)想出國深造,而555人(3.5%)并不著急就業,認為可以先緩幾年。
基層就業意愿方面:調查的畢業生中愿意、可以考慮、不愿意去基層就業的比例分別為38.3%、41.7%、20.1%。其中“愿意”在基層就業所占比例較2014年的31.6%有所提高,“可以考慮”較2014年的51.8%有所降低,“不愿意”在基層就業的畢業生較2014年的16.5%有所提高。
就業影響因素方面:調查結果顯示,5965人(37.9%)認為國家政策對畢業生就業影響較大。4830人(30.7%)認為房價是影響其就業的主要因素,3946人(25.1%)認為物價會給其就業產生影響。這一數據和2014年相比無太大變化。
通過對2001—2016年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分析,以及對2015年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可知,大學生在就業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率。
1.國家就業政策落實較弱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中,多數學生認為國家政策影響較大。近年來,為幫助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導致其落實效果較差。例如,在國家相關部門號召下,地方政府出臺了扶持大學生創業的一些政策,無論在公司注冊流程、資金還是稅收方面均給予較大扶持。但對“高校畢業生”這一概念的界定不合理,使得多數大學生寧愿找工作實現就業。經分析后不難發現,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多界定在“畢業后直接創業”,“畢業后兩年內創業”,但沒有社會經驗的畢業生創業失敗率較高,畢業后直接創業可能性很小,大多數畢業生不會選擇直接創業。而且對畢業生而言,兩年的時間比較短,使得很多創業的畢業生無法享受到政策扶持。另外,國家就業政策引導不到位。一方面,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后,并未到高校進行宣傳,使得多數畢業生缺乏對就業政策的必要了解,多數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盲目就業。另一方面,在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并未獲得相關扶持,使得大學生大量涌向一線、二線城市,使得就業難度大大增加。
2.高校有效就業指導不足
高校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就業指導可幫助大學生進行正確定位,實現順利就業,然而多數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很多大學生因不能認清自身及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而無法順利就業。一方面,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安排就業指導課程時間較短,通常一個學期結課,學生無法對就業指導課程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與掌握。另一方面,在不同學年,學生對就業的認知有所不同,而部分高校并未結合這一特點進行就業指導,而是套用固定課程開展就業指導教學活動,使得就業指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學生從課程中收獲甚微。
3.大學生就業認知不準確
大學生對就業認知不準確是影響其就業困難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定位過高。不少學生認為大學生應該做比較高尚的工作,既輕松又能獲得好的收入,到基層就業多少和自己“大學生”的身份不匹配,因此不愿到基層工作,盡管部分學生對在基層就業不排斥,但期望的熱情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多數大學生未充分認識到當前就業的嚴峻形勢,選擇工作崗位多以“工資高低”“輕松與否”作為選擇崗位的指標。事實上,對于缺乏工作經驗,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的畢業生而言,很多用人單位很難提供其滿意的崗位,導致部分大學生遲遲無法就業。另外,存在攀比心理。部分學生受同學到一線、二線城市工作的影響,未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分析,而盲目到一線、二線城市就業,結果因自身能力有限,無法順利就業。
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需社會各界作出努力,尤其應注重從國家、高校、大學生三個層面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為高校大學生順利就業鋪平道路,使其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1.國家應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就業環境直接影響高校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首先,修訂扶持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內容,對相關概念加以明確界定。考慮到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不應鼓勵畢業后直接創業的做法,而應鼓勵其先就業后創業,注重創業成功率。同時,延長畢業生扶持年限,即對大學畢業5~10年后進行創業的仍應給予相關扶持,為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提供保障。其次,加強政策引導。在出臺扶持政策時,一方面應組織相關人員到高校宣傳,使大學生充分了解國家在支持學生創業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并給予相應補助,提高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積極性。最后,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增加就業崗位。國家應鼓勵第三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工作崗位。
2.高校應做好就業指導
高校應做好就業指導工作,避免學生走進就業誤區。首先,制定詳細的就業指導計劃。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就業給大學生及高校未來發展造成的影響,結合不同專業學生制定詳細的就業指導計劃,明確就業指導開展流程,確保就業指導活動按部就班地開展,避免學生盲目就業、跟風就業情況的發生。其次,合理安排就業指導課程。高校應適當增加就業指導課程課時,在不同學年均應安排就業指導課程,為學生講解就業過程中應保持的心態、注意事項等,引導學生對自身進行正確定位。最后,講解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時,教師為學生講解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使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3.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同樣能夠實現自身價值,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首先,正確認識自己的大學生身份。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時不應過分追求“高工資”“崗位輕松”,而應從基層崗位開始,注重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將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上。其次,做好充分心理準備。選擇就業崗位時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正確評估自身實力,選擇能夠施展自身才華的工作崗位,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最后,不可盲目攀比。就業崗位的好壞與自身綜合實力相關,因此,大學生就業應結合自身綜合實力,進行準確的崗位定位。另外,注重專業外就業。部分大學生選擇就業崗位時,僅考慮與自身專業對口的崗位,但尋找到對口的崗位非常困難,加上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因此大學生不應將就業崗位局限在對口專業上,而應考慮專業外就業,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能力才是關鍵。
[1]楊永紅.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6).
[2]焦烈.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4).
[3]錢路平.當前就業壓力下高校人才培養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G646
A
2095-7602(2017)09-0148-03
2017-06-20
譚曉蘭(1974- ),女,講師,碩士,從事招生制度改革與就業指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