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符明秋
(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06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邏輯
黃麗敏,符明秋
(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006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行為準則,并堅守共同理想的奮斗目標是二者內容上的一致性。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通過方式各異、途徑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推進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性;內在邏輯
自“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之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受到巨大的沖擊,社會主義運動也在全球范圍內陷人低潮。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受到多元價值侵蝕與干擾的大背景下,新一代領導集體緊握時代脈搏,審時度勢,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出發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為社會上的種種質疑之聲和懷疑之態祛除了陰霾、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反社會主義勢力對中國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質疑,加之市場經濟開放性的氛圍,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此時此景我國價值信仰存在問題的針對性的反饋,旨在全國形成共同的價值觀[2]。
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正確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切難題的前提和基礎[3]。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的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給予重要關注的教育對象。在圈子越來越小的“地球村”的影響下,人們的價值理念、思維習慣及行為方式等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加之當代大學生思想差異性、獨立性更加明顯,使得價值取向扭曲、信念理想迷茫、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新的變化和新的挑戰,如重視程度不足、方法老舊、教材滯后等,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重要和緊迫的任務。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高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創新,提升自信力和感染力,以便更好的解決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疑問和難題。
無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進與創新,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都是對當前種種問題的有效應對,目的都是為了抵制多元價值觀和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對我國主流價值觀造成的威脅,弘揚與現階段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價值觀。二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加以堅持”[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持這一原則,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的教育,最終使其獲得能夠準確自如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去認識分析問題、解決化解矛盾。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也是其教育內容的極其重要的部分,發揮著相當重要、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只有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以及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武裝大學生,使其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三觀”,才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高昂的斗志,從而堅定地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原則。馬克思主義歷經“鉛華”,是世界公認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國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牢固的理論根基,決定了其社會主義的性質和走向。在對其進行理論繼承和創新的過程中,結合我國自身的特殊處境,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成果,使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指導實踐,最終成為“活”的理論。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沒有沒落,反而表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只有堅定不移秉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前進方向,才能使我國核心價值觀永葆生命活力,長久不衰。
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社會上充斥、混合著不同的思想觀念,干擾了人民群眾對主流價值觀的接受與認同,此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于鞏固、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升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論是在高校中開展的思政教育還是在整個社會中推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動搖。
1.2 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十八大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5]。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強調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高校思政教育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必須無條件的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把“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并為之不懈奮斗。與高校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的培育與塑造,這些教育內容以“五愛”為最基本的要求,以培育“四有公民”為最主要的目標,促使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全能型、發散型人才,其中包含在人生觀教育中的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輸送合格優秀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守培育道德水平高、專業技能優秀人才的崗位,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持續不斷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證。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以公民個人為立足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是黨和國家對公民個人的價值要求,它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個公民必須堅決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評價公民行為道德與否的最基本的價值標準,也是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的最新表述。“愛國”與高校思政治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一致,要求人們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堅定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敬業”是對公民職業道德的概括,要求人們愛崗敬業、勤奮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充分發揮聰明才干和專業特長,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誠信”是要求公民繼承中華民族信守承諾的傳統美德,不僅是對人民群眾職業道德要求的內容,也是對人們最基本的社會公德的要求;“友善”則是對公民和睦相處的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價值追求,旨在提高社會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氛圍。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度融合,構成了個體完美的人格,實質上是對公民道德的培育標準做了準確精煉的概括,其目的是為現代化事業培養高道德水準的繼承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于學校教育,其更多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的是全社會公民,具有更強的普適性,但二者都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是毋庸置疑的,旨在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輸送棟梁之才,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1.3 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行為準則
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任務[6]。法治觀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準確學習了解社會主義民主,正確自如運用民主權利,把憲法和法律當做自己的行動基線,自覺主動地堅守我國社會順利發展的法制秩序。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化的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和道德素質,是現代化建設對人才需求的必然結果。遵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永久持續的重要內容,要求人們做到遵守社會紀律,用社會紀律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對大學生進行遵守社會紀律的教育,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培育現代化優秀合格有紀律繼承者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對大學生遵紀守法的教育,為社會主義培育盡可能多的良好公民,為社會主義的安定和諧貢獻盡可能多的守法市民,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的有序發展。由此可見,遵守憲法和法律是高校思政教育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如果違背了這條準則,高校思政教育則會陷入無章可循的地步。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和諧社會的生動表達,簡單明了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建設的要求與目標,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追求與堅守。自由意味著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自由,是馬克思主義所尊崇的理念,但只有在法律保障的范圍內才存在真正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即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公正指的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自由和平等為基礎;法治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遵循的基本準則,其以建設法治社會為自己的重要責任,并以此維護人民群眾最根本的權益,是實現人民群眾的自由平等和國家社會的公平正義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證。十八大明確將“法治”納入我國核心價值觀中,表明黨和國家不再單純把“法治”當作社會調控的手段和工具,意在借助其本身所具有的正義價值發揮其強大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為“自由、平等、公正”的最終實現保駕護航。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培養社會公民的守法品格和精神,為建設系統健全的法治國家奠定牢固的法律基石。
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遵守憲法和法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同行為準則,只有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兩者才能更好地朝著社會主義方向不斷前進,才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牢靠的法律保障,推進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順利實現。
1.4 堅守共同理想的奮斗目標
《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內容,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而奮斗[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意義重大,它能給人以明確的人生方向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大學生為建設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而努力奮斗。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把共產主義理想內化為個人理想,并為之不懈努力。還要特別注意把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同現階段的共同理想相結合,這與我黨理想信念不謀而合,即領導全國人民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由此可知,現階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把具體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相結合,并在為實現社會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使個人理想得到質的升華。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位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層次,是從國家層面出發對人民群眾的價值要求,是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富強”是對國家強大的物質基礎的要求,“民主、文明、和諧”則是對國家上層建筑的概述,依據馬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可知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單獨存在和實現。在全社會范圍內推廣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提高公民的共產主義意識,堅定其共產主義信念,提升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的認同度,進而調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力量,最終達到全國人民共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簡練地概括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奮斗目標,并把現階段的共同理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中,旨在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培養高水平的建設者。因此,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是二者共同的奮斗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守憲法和法律的行為準則,并堅守共同理想的奮斗目標,鑒于二者內容上的一致性,必須將二者高度融合,為推進“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提供思想源動力。
2.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理論精華,不僅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目標方向,也提供了個人發展的普適性標準;不僅提供了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源泉,而且對大學生的成才要求和行為標準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囊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任務等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它堅定的價值信仰、明確的價值要求、具體的行為規范、普適的道德準則等為大學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使得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會輕易偏離社會主義航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正確的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其將隱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訴求明確地展現出來,簡單明了地傳遞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突出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增強了其自身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
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8]。1952年開設的政治理論課雖幾經易名,但其作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從未更改,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其作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主陣地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更迅速有力的宣傳和發展,這種氛圍也必將強化它的地位和作用,最終促進其自身的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對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時效性,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著重解決的難題。在此過程中,就需要把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全面地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角角落落,發掘高校思政教育的活躍性和能動性,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志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憲法和法律為共同行為準則,持續深化人民群眾的理論信心、道路信念、制度堅守,最終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繼續提升自我、高屋建瓴,繼續加強對我國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識和了解,積極探索培育和踐行它的新方法、新途徑。
3.1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全過程
馬克思認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9]。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主渠道、主陣地,理論灌輸法作為弘揚和普及黨和政府不遺余力倡導和推崇的核心價值觀的首要方法,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撼動的。因此要特別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思政理論課教育內容緊密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讓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鳴。思政理論課教師尤其要注重個人品格和道德的培養,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育人能力及自身的綜合素養,提高核心價值觀教育現實說服力。還要重視教學模式的改進完善,如可吸收借鑒近年來新興的慕課、微課、反轉課堂等,配合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開創思政課的新形式,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核心價值觀內容,增強“主渠道”教育的實效性,讓大學生自覺接受并認同。此外加強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管理辦法的制定與實施,健全課堂教學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3.2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校內外實踐活動相結合
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逐年提升,單純的灌輸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實踐教學愈加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鍛煉法可有效促進大學生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使其增長閱歷、鍛煉能力,培養、強化其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利用校園社會團體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定期開展紅歌比賽、學術交流、知識競賽、學科講座、黨團活動日等校園實踐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大學生社團檢驗和評估的準則,確保其以核心價值觀為基調開展所有活動。還可鼓勵推動大學生走出宿舍、走出校門,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勤工儉學、社會公共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潛移默化的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利用其自身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引導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加強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最終達到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學校亦應該加強對紅色紀念日的重視,舉辦主題鮮明、有價值、有意義的紅色紀念日活動,組織大學生參觀走訪烈士陵園、抗戰紀念館等紅色紀念地,利用先烈的英雄事跡感化、激勵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要注意的是實踐鍛煉活動必須長期堅持,只有在多次進行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才能持續深入地加強對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從而轉化為內心信念,最終外化為自己的行動。
3.3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高校網絡主陣地
隨著校園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高校要努力創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注重高水平網絡教師的培養,打造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網站,開拓學生網絡互動空間,推進高校教育教學主體、管理服務主體的QQ、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建設,營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校園網絡氛圍。依托校園網平臺建立推廣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門網站,憑借其豐富的資源信息、便利的服務、先進的網絡技術、最新資訊、生動形象的教育影像等來吸引、感染并教育大學生;利用在線學習擴展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式,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還可利用校園網塑造身邊的典型,強化榜樣示范的效應,激發大學生踐行我國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管理[8],加強高校校園網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加強高校網絡文化共享系統建設,建設以核心價值觀為主導高校校園網絡文化陣地,讓大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通過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等自覺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并以此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
我們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高度融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通過方式各異、途徑多樣的思政教育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為現代化事業輸送思想牢固、意志堅定的優秀繼承者,進而達到鑄就牢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目的,為本世紀建成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構堅固的思想堡壘,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
[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001).
[2]陳翠麗.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研究[J].求知導刊,2013:(4)144-146.
[3]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9].http://www.dangjian.com/gcsy/yw/201605/t20160520_3372088_1.shtml.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高等學校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J].教育部政報,2000(3):102-105.
[8]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J].中國高等教育,2015(Z1):6-8.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余義兵]
G412
A
1674-1102(2017)02-0122-05
10.13420/j.cnki.jczu.2017.02.030
2016-09-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3XDJ023);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CQGJ15059B)。
黃麗敏(1989-),女,河南安陽人,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符明秋(1962-),女,四川隆昌人,重慶郵電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社會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