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 哲,杜桂萍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碎片化”視角下把握高校學生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對策
禹 哲,杜桂萍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我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傳媒“碎片化”在消弭傳統話語權威和掌控力的同時,也不斷創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新境遇。在此情勢下,秉持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原則、批判性與包容性相結合原則、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原則,切實提升師生媒介素養,構建富有生命力、傳播力的話語體系,構建大宣傳工作格局,加強網絡輿情引導與管控,乃是牢固把握高校學生群體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有效路徑。
碎片化;意識形態;話語權;意識形態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1],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前,中西方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異常激烈,傳媒“碎片化”的后現代主義解構日漸消弭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話語權。牢固把握高校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話語權,關乎大學生固本鑄魂,關乎高校守衛網絡邊疆,關乎黨的執政地位,關乎國家長治久安。
米歇爾·福柯曾言,“話語即權力”,話語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因素賦予其權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意指“依據自身地位,擁有控制、規范或引導社會,以致足以為社會立言的權力”[2]。“碎片化”(Fragmentation)源于“后現代主義”與“現代”的斷裂,是指完整演繹為破碎的現象。它是一種認知的揚棄,包含著對不同領域的規范和傳統的否定或新生態補充。當下,媒介化生存已然成為高校學生群體的主要存在方式,傳媒“碎片化”正以其獨有的方式改變著今天的話語環境,引發大學生群體的主流意識形態疏離。
其一,話語主體“碎片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威弱化。高校傳統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主體包括領導集體、黨員干部、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骨干等,均具有較高的黨性修養、扎實的業務素質和堅定的政治信仰。相對而言,廣大學生群體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狀態。自媒體時代,網絡媒體話語“身份門檻”降低,高校學生群體表達話語的渠道和途徑日漸增多,“沉默的多數”獲得前所未有的話語權和政治活動空間。此外,意見領袖、網絡大V的個人影響力不容小覷,各種社會思潮跌宕起伏,西方霸權話語強勢滲透,網絡的“去中心化”徹底顛覆了大學生對傳統話語權威的倚重,信息選擇趨于多元。他們一旦發現被奉為主流的意識形態與自身的社會經驗和理性認知不相符,就會產生疏遠之感。
其二,話語表達“碎片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疏離受眾。話語表達的“碎片化”具體表征為媒體常常先入為主地“取景”,按照個人意愿選取新聞要素納入預期框架,致使新聞信息呈現出支離破碎的事件片段,難以深入揭示事件本質。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丑化或妖魔化,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的歪曲報道、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肆意放大煽動了青年學生的逆反情緒。對此,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或處于失語狀態,或進行空泛化的理論宣傳,未能及時有效地解讀社會熱點難點,以新觀點、新角度充分說理、有力駁斥,從而為大學生釋疑解惑。同時,高校的意識形態話語議程設置欠缺合理性,疏離了對大學生現實生活的解釋和關照。長此以往,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必然處于自說自話的封閉體系當中,遠離大學生所熟悉的文化語境,招致反感和排斥。
其三,話語傳播“碎片化”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掌控力下降。傳媒“碎片化”打破了時空限制,迎合了青年人在最短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信息的需求。用戶發布的碎片化信息在信息場里交織、碰撞,造成原有信息鏈的斷裂,新信息快速重組、衍生和替代。此后,被替代信息仍會不間斷地發生斷裂和重組,信息呈現井噴態勢。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用戶,通過關注、轉發可以迅速地對信息進行傳播、反饋,這種強大的交互性為傳統媒體所望塵莫及。要想在短時間內賺取關注量,就勢必追求視覺沖擊甚至標新立異。話語傳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導致網絡中的標題黨泛濫,另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群體獵奇心理嚴重,充斥著浮躁、激進的情緒,容易被各種口號、“主義”誤導,給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引導乃至輿情控制帶來極大難度。
傳媒“碎片化”不僅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把控提出新挑戰,也推動意識形態教育實踐步入新境遇。一方面,傳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陣地多元化。傳播媒介的新生與多元發展是傳媒“碎片化”的顯著特征。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不僅擁有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話語權優勢,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興媒介的應用也使得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得以實現信息海量擴容、傳播渠道多元化、傳播速度空前快捷。黨建微博、歷史紀念館網上展館、“綠色長征”等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構筑起新時期大學生的網絡精神家園。融學習、交流、娛樂和便民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校園APP將意識形態信息以公益廣告、勵志標語和微電影等“碎片化”點狀形式傳達給大學生群體。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已然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及跨平臺聯動,思想宣傳主陣地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傳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資源多樣化。傳媒“碎片化”依托網絡平臺,運用文化、制度、道德等隱性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施加影響,在時間和路徑選擇上也更為靈活、高效。視頻、圖片、表情包等生動、鮮活的網絡資源使意識形態工作褪卻枯燥乏味的外衣,更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經過系統梳理的只言片語勝過填鴨式灌輸,在快節奏的大學生活中更易吸引眼球、促動深思。此外,自媒體平臺中的眾多“意見領袖”和“微信”公眾號在注意力資源的掌握上具有極大的優勢,成為深刻影響和引導青年學生的社會力量。
尤為重要的是,傳媒“碎片化”促使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凸顯大學生個體價值。傳媒“碎片化”體現著現代性進程的后現代斷裂,其結果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所倡導的社會價值與網絡領域的個體價值相去甚遠乃至對立沖突。高等教育應凸顯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和差異性的認同是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邏輯前提,在新媒體多元價值選擇中尋求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契合點,方能避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疏離受眾群體,推動學生群體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認同。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傳播過程中,高校要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進行教育手段、方法和流程的設計和優化,而非舍本逐末地開展流于形式的教育傳播。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把控,應契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演進、面臨的時代挑戰以及網絡信息化的新特點,遵循以下原則。
1.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原則
把握高校學生群體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取得,既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歷史必然,更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先進性、有效性的體現。同時,主導性源于多樣性。各種網絡社會思潮、意識形態紛爭的存在讓大學生群體在比較中鑒別、在思考中清醒、在實踐中取舍,對鞏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地位起到促動作用。
2.批判性與包容性相結合原則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境外敵對勢力蓄意詆毀黨和社會主義,呈現組織化態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輿論場不斷被污名化、妖魔化。因此,要把握高校學生群體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性,深刻揭露西方敵對意識形態滲透的慣用手段、危害和實質。與此同時,“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在解釋外部條件的可觀察到的變化時保持靈活的適應性和包容性,才能與時俱進地不斷自我更新,從而贏得成員的持續認同與忠誠。”[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也要注重保持自身的彈性,吸納其他意識形態的有益組成部分,反映當代最先進的思想理念。
3.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原則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形成源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深刻反思和尖銳批判,更包含著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科學預期。目前,社會的階層分化較階級對立更貼近中國現實,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要保留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標志性話語,又要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科學方法論,詮釋好中國現象,解決好中國問題,破除對西方意識形態的誤解和盲從。唯有如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精神領域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才不會成為地上“烏托邦”。
基于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實踐工作的系統考量,筆者認為,把握高校學生群體的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應在補齊短板、發揮優勢、適應現實、全員參與等方面有所作為。
(一)提升師生媒介素養
大學生總是依據自身的學識、偏好和實際需要選擇信息接收,因此,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呈現出被“碎片化”接受狀態。此外,大學生群體的媒介信息甄別與運用能力不足,媒介價值取向存在低俗化傾向,媒介道德與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濫用媒介話語權。基于此,大學生群體要不斷提升媒介素養,進一步強化個人定位,提升個人信息力,優化知識結構,堅守底線意識,承擔社會責任。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一線工作者仍不能完全正視媒體技術加速迭代的現實,工作思維、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仍因循守舊于傳統媒體時代。觀念上不更新,能力上不適應,輕視、敵視網絡傳播的力量。面對學生質疑或負性事件,不愿說、不敢說、不會說、不善說。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實提升媒介素養。面對良莠不齊的“碎片化”信息,要善于統籌設計內容選擇、搭建載體和教育開展,切實做到思想引領找準爆發點、站對立足點,抓住癥結因勢利導,確保不斷擴大網上紅色地帶。
(二)構建富有生命力、傳播力的話語體系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過多地關注理論探索和宏大敘事,對于貼合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合理訴求卻極少發聲,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在場”。“一般而言,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與表達方式選擇越合理,意識形態話語所擁有的‘權勢量’就越大。”[4]因此,高校意識形態話語要祛除“官方輿論場”的冷漠生硬,善于采用生活化、趣味化的言說方式;要將居高臨下的命令轉變為和風細雨的協商;要善于運用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網絡流行語生動表達馬克思主義意蘊;要吸收、借鑒伴隨人類文明進步所衍生出來的新詞匯。
(三)構建大宣傳工作格局
把握高校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對大學生實施意識形態影響的活動過程,貫穿于高等教育的不同領域和相關環節。因此,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構建大宣傳的工作格局,注重整合教育資源,創新教育方式,豐富教育載體。意識形態工作要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來做,做到思想共振、平臺共通、資源共享、人才共用、隊伍共建、活動共辦,切實增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要構建高校意識形態完整宣傳教育體系,對符合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和材料進行篩選和梳理,在體系下進行割裂、制作、編輯,使之成為“碎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圖片、教育視頻,確保看似毫無規律且呈點狀傳播的教育內容各有側重并潛在關聯,“碎點”綜合體在體系上是完整的。
(四)加強網絡輿情引導與管控
習近平強調,開展網絡正面宣傳,引導模糊認識,駁斥錯誤言論,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躲躲閃閃而應理直氣壯。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和管控,就要組建高校網絡宣傳員隊伍,選擇政治堅定、敢于擔當、遵守紀律、熟悉網絡的網絡宣傳員骨干,打造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工作隊伍;要組建高校網評員隊伍,積極應對網絡突發事件,力爭實現第一時間有表態、有回應、有舉措、有引領,把握好速度、尺度和溫度,對高校網絡輿論場進行理性化推動,爭奪發言權和主導權;要牢固樹立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法律意識,媒體空間并非法外之地,要堅決抵制唱衰共產黨、宣揚民族分裂等不法行為;要呼吁廣大青年學生成為網絡文明志愿者和中國好網民,通過系列活動開展,使依法上網、文明上網、理性上網在大學生中蔚然成風;要固化網絡管控運行機制,提升高校部門間的協調聯動能力,利用大數據實現網絡預警,強化技術支撐,提升輿情研判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
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肩負著守衛網絡邊疆、守望大學生精神家園的重任,唯有改“去碎片化”為融入“碎片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才能把持話語麥克風,有效引導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7-03-1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張驥,申文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我國思想宣傳領域面臨的挑戰與實現方式探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
[3]沈湘平.合法性與意識形態建設[J].天津社會科學,2002(1).
[4]楊昕.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成要素及其實現[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3(3).
G641
A
2095-7602(2017)09-0126-04
2017-04-27
遼寧省高校黨建課題“傳媒‘碎片化’時代把握高校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踐路徑研究”(2016GXDJ—C086)。
禹哲(1981- ),女,講師,碩士,從事政治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桂萍(1971- ),女,副教授,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